政       策

索引号:010808417N/2020-01748
发布机构:宝鸡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0-02-28 09:31:54
名  称: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有 效 性:有效 文  号:宝政发〔2020〕5号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2-28 11:30:34 浏览次数:

解读链接:《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9〕22号)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思路目标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抢抓全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机遇,大力实施“3+3+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优势产业、聚集资源要素、聚力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新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力争3-5年左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乡村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优势特色农产品比重明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推进措施

(一)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1.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扩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面积和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富硒小麦等规模,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440万亩、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

2.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实施“3+X”工程,持续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推动特色产业向优生区、优势区聚集,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带动建设一批专业村、示范镇和基地县。果业突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和板块化推进,加速品种优化、标准建园和产后整理,苹果产业以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凤县和陈仓区为重点,加快“北扩西进”步伐,壮大渭北苹果产业带;猕猴桃产业以眉县、岐山县和扶风县为重点,加快“西贯北拓”步伐,扩大渭河以北台塬和高新区、渭滨区种植规模,建设秦岭北麓优质猕猴桃产业带,打造全省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奶山羊产业突出良种和加工优势,以陇县、千阳县为核心,向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和高新区辐射,大力发展百万只奶山羊产业集群,加快适度规模养殖和全产业链开发,建设“一都”(陇县世界生态乳都)、“一城”(千阳县奶山羊良种名城)、“一带”(百万只奶山羊产业带),推进奶业振兴和畜禽产业转型升级。设施农业立足区域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发展,以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县、陈仓区、千阳县和陇县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拓展关中西部设施蔬菜板块区;以太白县、凤县、麟游县整县和千阳县、陇县部分镇为重点,打造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带。

3.做优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中蜂、中药材,打造“中国蜜都”和“丝路药都”。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樱桃、草莓、核桃、花椒、花卉、林麝、水产等小宗类、多样性种养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强千阳桃花米、秦川肉牛、布尔肉羊、太白鸡、关中马等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做优做精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气息的地方特色产业。扶持臊子面、擀面皮等特色食品和刺绣等手工业,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乡土产业。挖掘凤翔泥塑、陇县社火、马勺脸谱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建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镇村,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4.做精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完善提升7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和功能,新发展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支持陇县、扶风县、眉县、千阳县等县区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加工强县,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建设智能分拣线、冷贮保鲜、烘干晾晒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围绕“3+X”特色产业布局,培育发展苹果、猕猴桃、羊乳、蔬菜、蜂产业等精深加工企业,加大果汁、果酒、婴幼儿配方奶粉、医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形成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都有精深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

5.做靓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特色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体验区、休闲农业精品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农庄)、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2-3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加大农耕文化开发,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一批彰显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田园综合体。

6.构建乡村流通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建立健全广泛覆盖、精准对接、高效流通的营销网络。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启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以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一批产地仓、中转仓和配套预冷设施。引导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

7.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关键环节,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农机维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8.培育乡村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5G、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农资监管、农产品追溯、动物防疫等管理平台资源,建设宝鸡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数据汇聚融合、互联互通、整合共享,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实施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益农信息社等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统筹协调推进,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9.强化县域统筹发展。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搭建人才培训、产品营销、就业创业、金融支持等服务平台。

10.推进镇村联动发展。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创建,引导产业强镇、特色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打造以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周边镇村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农工贸专业村。加快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11.支持贫困镇村发展。推广“技术帮扶、风险防控、营销带动、资金扶持、组织保障”五大机制,推行“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消费扶贫,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加工流通、采购销售企业与贫困村或扶贫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定向采购、集中团购等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

(三)搭建多元载体,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12.搭建产业融合载体。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支持产业聚集度高、基础条件好的陇县、千阳县、凤翔县和太白县等县区,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凤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支持眉县、扶风县等县区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促进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增强融合发展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支持陈仓区周原镇、凤翔县范家寨镇等产业发展重点镇,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创建,打造乡村振兴典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产业强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3.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社联企”模式,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促进多主体紧密合作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资源资产、对接各类经营主体的平台作用,组织引领农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

14.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果沼畜结合、稻鱼虾共生、林下种养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推广农超、农社、农企产销对接,发展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直供直销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

(四)突出绿色兴农,引领产业振兴发展

15.加快绿色发展。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引导农业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认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整县区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规模,推广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生物全降解地膜等技术,打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战,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

16.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陇县奶山羊、眉县猕猴桃、千阳县矮砧苹果、凤翔县双矮苹果、太白县高山蔬菜、陈仓区西山柴胡等制定产业标准,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及间隔期、休药期等知识宣传和使用指导,从源头控制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推行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对生产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使用规范、包装标识等记录存档。加快农产品合格证和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双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

17.加速品牌创建。实施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宝鸡苹果、宝鸡蜂蜜、眉县猕猴桃、太白高山蔬菜、陇县羊乳品和凤县花椒等6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壮大和氏乳业、齐峰果业、国人菌业等企业品牌,积极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加大农业品牌宣传推介,持续办好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好苹果大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鼓励企业在主销区建立形象店、品牌店、直营店,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加强与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联系,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家设立特色农产品形象店,建立营销网络,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深化创新创业,激发产业振兴动能

18.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深化“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加快宝鸡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宝鸡市农业科技攻关同盟为平台,以科研推广单位为主体,联合涉农高校、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围绕“3+X”产业发展,建设陕西奶山羊产业研究院、陕西农林科学院宝鸡分院、羊乳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等,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采取专利授权、委托开发、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动技术成果快速就地转化应用,破解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瓶颈。

19.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推进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才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兴办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农技服务“特聘计划”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积极培育电商主体,打造电商平台,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靠前指挥,督促落实。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统筹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梳理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营造产业振兴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优先给予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

(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乡村产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提高商业银行乡村产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市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挥风险分担作用,支持乡村产业贷款担保。稳妥支持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加大农业保险对产业振兴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支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领域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

(四)引导资本下乡。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化种养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工商资本到县、镇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加强工商资本跟踪监督,引导监督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

(五)落实用地政策。耕地占补平衡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六)健全人才机制。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试点,鼓励引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兴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兴办产业。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审支持政策。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加大科技特派员多元化选派力度,探索市场机制下利益共享机制,优化利益共享选派机制。


宝鸡市人民政府

2020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