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 > 历史文化

保护传承关学文化资源

来源: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02 09:21 浏览次数:

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创建者和关学宗师。他的思想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包括“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尊礼贵德”,尤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张载的思想产生于关中地域,但其影响却是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张载逝世后的数百年间,关学仍不断焕发思想活力,紧随时代脉搏创新发展。

关学文化是陕西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看,陕西不仅有大气磅礴、雄浑壮美的周秦汉唐,演绎了中华文明史辉煌的上半场,而且有推陈出新、深邃超迈的宋元明清,出现了关学这样奠定古代社会后期主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赓续了中华文明史精彩的下半场。张载是关学宗师,其创立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和朱熹的闽学并称于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

2012年,陕西省遴选出能够体现和诠释陕西精神的古今149位代表人物。其中,关学学者有张载、吕大防、吕柟、冯从吾、刘古愚等10位,另外如于右任、张季鸾等深受关学思想影响的人物也不少。赵馥洁先生将关学的精神概括为“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高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历经千年传承,关学精神已经内化为陕西人的文化基因,渗透到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价值理念中,发挥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重要作用。

关学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古籍类资源,以传统纸质文献为载体,包括关学学者的著述、书信、诗词等,目前多散见于省、市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二是遗址类资源,其特点是不可移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例如关学学者的故居、书院、陵墓等。三是实物类资源,如雕版、碑刻、墓志、雕塑等,资源相对丰富但也较为分散。四是非物质文化类资源,其特点是与主体生命相关的活态文化,体现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样态,如北宋《吕氏乡约》。

关学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有其特殊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对待文化资源不能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应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好横渠故事,弘扬关学文化,实现关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前,关学文献主要以纸质形态保存,保护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要结合关学古籍资源的珍稀程度、文献价值、实际保存状况等,推动关学文献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关学文献数据库”,其中,既包括关学文献典籍的数字化,又包括海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收录。另外,要征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相关文物,建设“关学文化博物馆”,让关学思想文化通过藏品陈列、场景复原、VR技术等获得呈现,讲清楚关学的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要找准特色定位,重点建设三个彰显关学人文底蕴的特色乡镇。一是眉县横渠镇。该地是关学宗师张载居住讲学之所,现有张载祠、张载墓等关学文化遗存。二是周至县二曲街道。此地是清代关学大师李颙居住讲学之所,有李颙墓等关学文化遗存。三是蓝田县小寨镇。蓝田是吕氏兄弟的故里,吕大钧等编写古代第一部乡约——《吕氏乡约》,对关中移风易俗起到了实际功效。这些特色乡镇建设应当聚焦关学文化教育传承,将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

打造关学主题书院,建设社区文化。宋元明清时期,陕西出现了一大批传统书院,不少书院保存至今。作为文化道场的书院不应停留于静态保护,而应侧重“活的传承”,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议重点打造四个渊源有自的关学主题书院。一是西安市关中书院,由明代冯从吾创办,李颙、牛兆濂等在此讲学。该书院为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讲学活动绵延三百余年,基本格局保存完好。二是三原县宏道书院,由明代王承裕创办,培养出吕柟、马理等人才,古建规制完整。三是眉县横渠书院,位于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实乃关学创宗立派之始。四是泾阳县味经书院,由刘古愚任山长,沟通中西文化,以匡时救世为务。建设和依托关学主题书院,可以有效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策划关学文旅项目,促进国际人文交流。陕西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承接地。要精心设计符合陕西地脉、史脉与文脉的主题,以人文性、休闲化、多样化、个性化为需求导向。在保护和彰显关学思想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辐射力,引导国内外游客在行走山水自然中感悟和认知中华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关学思想智慧、传承中华文明,更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