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策

凤县:创新解决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兜底保障难题

发布时间: 2023-10-23 10:19:34 浏览次数:
来源:宝鸡市民政局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民政兜底保障对象中有一类特殊人群,即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无自理能力,无人照顾,也没有经济实力到专业的精神康复医院进行治疗。如何做好这类人群的兜底保障工作,一直以来,成为民政领域社会救助的“老大难”问题。

凤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秦岭山区,全县共有精神障碍患者300余人,90%以上生活在农村,85%以上家庭经济条件差。为避免社会救助资金“一发了之”,切实提高兜底保障质效,凤县创新对全县特困供养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精神障碍人员进行集中托养救治,为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



集中托养救治解难题



大胆创新,对县域内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集中托养救治,为全县如期全面稳定脱贫“啃掉”最后一个“硬骨头”。

建设惠民中心集中托养。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特供养人员中的精神障碍人员管护难,救助资金又不足以支持委托精神康复医院代管。为解决“没钱”和“不能不管”之间的矛盾,我们选择了自己干。经请示县委、县政府同意,在 2018年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对凤州镇邓家台村的原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综合楼进行了改扩建,设置床位100张,对全县特困供养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员中的精神障碍人员进行集中托养,工作人员由县社会福利中心护理员兼职。一位村干部到惠民中心回访时,感慨道“这个中心建的好,以前李狗娃(化名)成天在村子里乱跑,身上脏兮兮,有上顿没下顿。现在好了,衣服干净了,头发不乱了,还有人照顾三餐。”脱贫攻坚期间,惠民中心共托养兜底保障对象中的精神障碍患者42人,社会救助工作短板得到有效补足。

引入康复医院专业救治。在对兜底保障对象中的精神障碍人员进行集中托养取得成功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救助质量,我们积极协调争取宝鸡市康复医院入驻惠民中心,为托养人员提供专业的治疗服务,“托养+救治”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多年来托养救治120余人次,实现了“托养救治一人,解放一个家庭,脱贫一户群众,维护一方和谐”的工作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能力评定动态调整。惠民中心为政府兜底单位。为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了能力评定机制。对于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可以自理的兜底保障对象,经医疗部门评定后,按政策入住特困供养机构或按意愿回原居住地居住。对于病情较重,无自理能力的保障对象,进行长期托养救治,费用由其享受的特困供养或低保等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多年来,运行良好,在提升社会救助质效的同时,也为乡村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社会化运营引“凤”来



凤县惠民中心是民政部门为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创新建设的“新实体”,因体制问题,运转经费不足、专业医疗队伍缺乏。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提高托养救治能力,2021年引进资质企业,改建为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实行社会化运营,实现了良性发展。

救治条件进一步提升。惠民中心社会化运营后,企业方投资500万元,按照二级医院科室建设标准进行了整体规划改造。投入150万元购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等设施设备,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引进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执业医师5人、护师4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扩充至42人,医护力量得到加强。开设了精神科、心理科、预防保健科、身心内科、康复科、中医科等专业科室,实现了从“托”到“治”的转变。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惠民中心在改制前由县社会福利中心代管,管理及服务人员均由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兼职,服务能力存在短板。社会化运营后,企业方制订了医院章程,编制了操作规范,推行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四心”工作模式,1天做两次操,1周换洗一次衣服和床单被罩,10天洗一次澡,管理服务水平逐步由“规范”转变为“精细”。

财政负担大幅度降低。社会化运营前,县财政每年要筹措协调资金80余万元,用于保证惠民中心正常运转。改制后,医院投资及运营费用由院方全力承担,有效降低了财政负担。

目前,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被宝鸡市民政局确定为全市农村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治疗兜底保障定点医院,托养收治123人,其中长期托养全市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对象100人(凤县31人)。在保障全市13个县区以外,同时面向市内外一般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托养救治服务,服务对象稳步拓展,医院发展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