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0805451/2023-00814 | 发布机构: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
生成日期: 2023-08-1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有 效 性:有效 |
类别:A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签发人:张芳文
宝乡振函〔2023〕30号
对市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第78号
提案的答复函
市民进: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振兴工作的提案》(第78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一、加大统筹,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坚持高点谋划,编制实施的《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宝鸡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宝鸡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均对加大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规划设计,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我们立足于优化城乡空间发展布局,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产业支撑型、生态文明型、城郊集约型、社区服务型、文化传承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类型,全面完成全市1165个行政村分类,今年计划206个村的规划编制已全部启动,确保乡村建设有方向、有目标,不走偏、不走样,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狠抓关键,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发展壮大首位产业,加大投入,将中省衔接资金的57.8%用于发展产业,着力打造粮食、乳业、苹果、猕猴桃、生猪、蔬菜、中药材、蜂8条产业链。改造提升低效果园9.8万亩,建成特色菜示范基地8个,全市蔬菜面积55.2万亩、产量79万吨,水果、蔬菜预计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和9.9%;建立中省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5家,新改建规模养殖场30个,引进国外良种奶山羊2500只,全市新增奶山羊12万只,奶牛存栏稳定在9万头;新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50个,预计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6%、7.3%和8.7%;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78万亩;生产食用菌4500余万袋;蜜蜂存栏32.6万群,蜂蜜产量达到1.1万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市累计建成“嵌入式”产业示范基地383个、合作社1035个、现代农业园区207个,带动6.29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千阳县荣获“中国矮砧苹果之乡”称号,凤翔入围全国苹果产业50强县,凤县被列为全国规模最大林麝养殖基地县,陇县核桃、苹果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眉县《做优做强猕猴桃产业筑牢产业振兴基石》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类典型案例,太白县咀头镇(高山蔬菜)、蔡家坡镇安乐村(猕猴桃)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实施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出台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全市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村达到766个、占比65%,较去年提高7.6个百分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3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社7个,全市家庭农场6731家。育强致富带头人,开展培训76班次、培训3249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3110名。
三、夯实基础,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95%,快递进村通达率97.94%,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6%,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达到100%,所有行政村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100%。我市荣获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称号,陇县、凤县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县,扶风县争创全国示范县已通过省级推荐。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7451座、公厕136座,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达到86.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4%。全省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渭滨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凤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表彰,麟游县列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
四、突出重点,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实施新建、改扩建校舍等项目128个,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达到100%,有效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强化乡村医疗保障服务,共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701个、卫生院158个,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农村居民养老规范运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7.53万人,综合参保率99.79%。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全市镇街、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站)覆盖率100%,市辖区应急广播建设进度达到85%,全市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2%,全市18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和8个县区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项目全部开工。陈仓区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眉县县域医共体“12345”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
五、倾斜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乡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所有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创新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服务,2022年全市新增涉农贷款81.63亿元。持续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全市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5318户32.33亿元。强化产业风险防范处置,共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21种,共拨付资金1.27亿元,收到了抵御风险、补偿损失、稳定农业生产的良好效果。积极推行防贫综合保险,全市投入438.4万元,为13个县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购买防贫综合保险,筑牢群众抵御风险的屏障。
六、引育并举,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2022年共招录县以下机关公务员623人、选调生36人,招聘县以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90人,全面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向5个脱贫县选派农、林、水、牧等行业领域“三区”科技人才82名。持续开展“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活动,第二批选派的109名专家人才与110个基层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基层引进项目28个、资金3018万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09个,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34个。
七、繁荣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排《群发也是情》等多个小戏小品,完成“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092场。岐山县蔡家坡镇等4个镇街获评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街道)。实施“文明家园”建设工程,推广“扶志六法”,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全市所有行政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将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疫期缓办纳入村规民约,岐山县、凤县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和金台区、陈仓区婚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红白事简办、文明餐桌、垃圾分类等新风新俗,乡风民风明显好转。全市累计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1074个,占村庄总数92%。金台区被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2023年5月11日
(联系人:石晓勇,电话:3261773)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