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0805451/2023-00830 | 发布机构: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
生成日期: 2023-08-1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有 效 性:有效 |
类别:B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签发人:张芳文
宝乡振函〔2023〕47号
对市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第339号
提案的答复函
边剑锋:
您好,《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提案》(第33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检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统筹力量,主攻主战,以抓实产业主收、稳岗就业增收、发展集体经济带收、帮扶政策落实助收“四个关键”,持续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一、抓实产业发展,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群众脱贫致富最长久、最稳定的长效措施。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抢抓陕西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机遇,依托苹果、猕猴桃、奶山羊、生猪、蔬菜、区域特色产业等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县区首位产业。矮化苹果面积全国最大,猕猴桃面积占陕西省一半、全国1/4。蔬菜面积69万亩,高山蔬菜29万亩,面积全省最大。高端奶业、优质肉牛肉羊、良种猪禽三大优势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蜂蜜产量均居陕西省第一,奶山羊规模化程度和羊乳智能加工水平全国领先,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坚持线上线下促销。打造“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线上营销新模式,运用农旅结合、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各种电商营销手段,拓宽宝鸡农产品销售渠道。宝鸡市率先在全省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扶风、眉县2个县区电商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电商示范基地,培育国家和省级电商物流示范企业8户。2022年全市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9.59亿元,同比增长41.42%,累计销售助农产品15.05亿元。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通过订单、生产托管、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镶嵌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383个、合作社1035个、现代农业园区207个,带动6.29万户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二、抓实就业创业,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把农村人口就业创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一是抓园区稳就业。依托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优势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产业集群,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支持就业帮扶基地、社区工厂吸纳脱贫劳动力,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目前,全市14个产业园区、231家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43万人;累计建成就业帮扶基地187个、社区工厂134家,吸纳脱贫劳动力2182人。二是抓培训促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水平。实施脱贫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联系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按需开展培训、精准对接就业,加强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培养,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今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培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7736人。三是抓服务保就业。建立省内劳务协作联络人机制,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用工企业和求职劳动力搭建对接平台,每年至少举办2-3场以脱贫劳动力为重点的招聘会。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落实创业奖补和担保贷款政策落实,支持农村劳动力以及返乡入乡创业人员。2022年,启动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7万余个,“点对点”输送脱贫劳动力28车次1018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外出务工27.08万人。
三、抓实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快农村改革。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通过全链开发、生产服务创收、农旅融合等路径模式,全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市1165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收益5万元以上村达到766个。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3.49亿元,66.84万名群众获得分红1.76亿元。先后涌现出了金台区东岭村、千阳县宝丰村、麟游县铁炉沟村等一批国家、省级示范村。二是开展合作经营。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支持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抱团联合发展,增强发展活力。我市凤县凤州镇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将全镇8个村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累计建成5个百亩苹果产业园、4个千亩花椒示范园。凤翔区虢王镇引进大秦农夫公司,10个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合资组建陕西西部薯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红薯产业。三是加强资产管理。对全市104.86亿元的扶贫项目资产分类指导,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形成了通村公路、小型水利、公厕、幸福院等“1+10”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办法,赋权村级,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截至目前,全市共选用村级管护人员7420名,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5008名,占比67.5%。全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视频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进行经验交流。
四、抓实政策帮扶,帮助群众实现增收。坚持通过政策帮扶,帮助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一是激发内生动力。对投资金额100万元以下的项目,支持村级组织或农民工匠带头人,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承接实施,按照“两个30%”的要求,即劳务报酬占项目财政投资30%以上、吸纳脱贫人口数量占劳务岗位30%以上,带动群众增收。2022年,全市实施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1个、示范项目3个、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14个,发放劳务报酬423万元,吸纳农村群众723人务工,充分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二是减轻支出负担。组建农资供应联盟,吸收会员423个,与云南云天化股份、陕西陕化集团等10家农资供应知名企业,通过集中采购、“零差价”供给、“零费用”配送,降低农资采购成本,组织调运化肥11.83万吨,每吨低于市场价100-200元,确保了农资供应质优价稳,减少农民生产支出。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类资助政策,医保报销减少农民支出1.4亿元。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破除薄养厚葬、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减少人情支出。我市金台区被命名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三是优金融避风险。全面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全市当年新增贷款9244户41851.61万元,满足了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资金需求。深化“政银担”合作,按照政府贴息、金融机构贷款、农担公司担保的模式,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和成本,助力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推行21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拨付资金12680万元。全面推广防返贫保险,实现13个县区全覆盖,投入资金规模达到438.4万元,今年以来共救助农户66户,发放防返贫保险金28.7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提案》所提的建议,坚持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继续落实好《六个精准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要求,确保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提升。一是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财政衔接补助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其中30%用于县区首位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横向上,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电商等产业发展。纵向上,打造全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优化技能培训,加大中长期培训,努力使脱贫劳动力靠技术挣工资。深化东西部和省域内劳务协作,落实好跨省务工交通补贴,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开发乡村公益岗位扩大就业,助力社区工厂发展吸纳就业,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支持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三是推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深化我市“嵌入式”产业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把群众紧密嵌入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四是落实政策促增收。抓好低保、产业就业帮扶、小额信贷、残疾人补贴、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等政策措施落实,特别是三类对象一定要落实到户产业补助政策,确保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2023年7月11日
(联系人:何亚洲,电话:3261773)
抄送: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