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系列报道:种植一片红薯 富裕一方百姓
发布时间:2024-07-15 15:42
来源: 宝鸡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在宝鸡市凤翔区彪角镇冯家村的红薯田里,常有一位身材微胖的人穿梭在田地间,他就是当地人称“薯专家”的高素质农民——彭利军。彭利军,高级职业农民,宝鸡市职业农民协会理事、宝鸡市甘薯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宝鸡市“农业科普带头人”,陕西麦丰原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彭利军原是国营陕西省宁西林业局的一名林业生产职工,1999年,林业系统转型发展,彭利军响应国家政策,回乡自主创业。起初,他结合自身特长做起了长途汽车运输,效益不错。运输工作中,他看到农村人口逐年减少,村里的撂荒地却越来越多,这深深刺痛了他热爱“三农”的情怀。“农业不能没人干!农村不能没有人!”,他和妻子商量后,毅然放弃运输业回到了农村。2018年,夫妻俩流转了村老砖厂的50亩复垦土地,经过实地考察和慎重考虑,看好甘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夫妇二人下定决心种植红薯。

万事开头难。由于他们流转的土地是复垦地,在回填作业时大型机械反复碾压,造成土地表层土壤被严重破坏,耕作起来吃力又费工,常常是边耕种边刨捡碎石瓦块,仅碎石瓦块就足足捡拾了七八车之多。由于土地条件差,当年就赔了数万元。

困难挡不住对梦想的追求。彭利军深知农业要发展,技术须先行。夫妻俩凭借对农业的那份执着和热爱,潜心投入学习。先后参加凤翔区农宣中心、宝鸡市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到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级班,了解国家惠农支农政策、学习种植知识、试验土壤改良、钻研耕作模式,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逐步加大对土壤有机菌肥与有益活化菌的投入,不断改良土壤环境,改进种植技术,终于使土地有了“模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又先后承包了村里200余亩撂荒地,投入五十余万元进行土壤改良,持续种植红薯。看到原本贫瘠的土地变肥沃,红薯苗从黄瘦干蔫到郁郁葱葱,红薯从细小到粗壮,他心里有了些许安慰,前期投入也逐渐有了回报。

农业要高产,良种须先行。为了做强红薯产业,彭利军经常请教宝鸡市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甘薯专家刘明慧、王钊、高文川和朱渭兵老师。并虚心走访邻镇邻县甚至外省的红薯种植大户和土专家,共同研究新品种、探讨新技术、分析市场行情。每年引进试种红薯新品种,通过实验实践,逐步掌握了秦薯五号、西瓜红、哈密薯紫薯等品种的习性,通过适宜品种种植、高起垄栽植、病虫害精准防治等技术,红薯种植不断获得丰收。成功后的他还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向周围群众传授,彭利军俨然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薯专家”。

历经风雨,方见彩虹。2020年,彭利军创办了陕西麦丰原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麦丰原香”商标。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彭利军的土地种植规模已达300多亩,2023年,公司出产高品质红薯80余万斤,销售收入70余万元。“麦丰原香牌”红薯连续几年在凤翔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组织的质检中成绩优良,在2023年宝鸡市第一届“红景源”杯甘薯擂台赛上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彭利军说:“我想让更多跟我一起干活的老百姓都能富裕,给社会生产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多锻炼与释放。”通过红薯产业发展,彭利军带动同村及附近几十户农民共同种植红薯。吸纳附近群众做工年均数百人次,累计发放的劳务工资达50余万元。

疫情期间,彭利军带头给本村及乡镇卫生防疫部门捐款捐物,为防疫作出了贡献。同时,还积极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高速路口防疫卡点志愿者活动等。2023年底,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抗震救灾中,彭利军联合麟游县高素质农民刘仙妮,不远千里,不惧风险,自费为灾区人民送去十多吨价值两万余元的爱心蔬菜,他们的善举感动了灾区人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种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展望未来,彭利军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热情全部奉献给农业,继续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稳步扩大生产规模,建设高标准红薯种植,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共同致富,共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和美局面,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