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 > 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与东湖柳

来源: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9-29 10:35

一提到凤翔,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作为“三绝之首”的东湖柳因历代名人雅士曾在东湖植柳、咏柳而名传千古。

首开东湖植柳之风的是苏轼。

《凤翔县志》记载,“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次年,于政事之暇,倡导官民,相度地形,藉‘古饮凤池’扩广疏浚。源引城西北凤凰泉流注入池。建亭修桥,种莲植柳,改名东湖。”现在,人们游览东湖时,可以在不系舟的西南侧看到一块石碑,上书“东坡植柳处”,相传即为苏轼当年植柳之地。

在湖心的君子亭畔,有一株数人才能合抱的古柳,据传为清代“中兴名将”左宗棠亲手栽植。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奉慈禧太后之命抵御沙俄,远征凯旋途经凤翔府,于东湖湖畔栽种柳树数株,以应“新栽杨柳三千里”之句。至今唯此株尚存,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东湖中另一棵有名的古柳是位于东岸的“林则徐手植柳”。清道光年间,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将“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林则徐赴伊犁途中,在东湖内亲手植柳数株。经过历史的云烟,至今也只存一株在岸边挺立,树干粗壮遒劲,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风雨沧桑。

东湖柳临湖照影,顾盼生姿,更兼有名人植柳的佳话,因此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名流雅士来此赏柳咏柳,留下了许多不朽诗作。

北宋文学家张舜民在《东湖春日》中有“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明代的天文学家邢云路在《东湖二首》中有“岸柳含衣绿,晴波射酒黄”、明代进士王麒在《东湖柳浪》中,更是通篇吟咏东湖柳。

清康熙年间,礼部主事、着名诗人王士祯、陕西参政姚孟昱和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等名士,也都在游览东湖后留下了咏柳的诗句。

近年来,宝鸡市地方志系统通过推动读志用志、整理旧志、出版地情书籍等方式,对凤翔东湖等地方历史文化进行发掘和宣传,凤翔县政府也加强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东湖柳因此更显得生机勃勃,以她曼妙的身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西府人为之自豪的一道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