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 > 历史文化

帝王多少事 流传古陈仓

来源: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9-29 10:38
周人在西岐壮大,秦人建都在雍城,宝鸡地区自古就流传着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等帝王的故事,这里有“虞芮之讼”的美谈,也有“穆公亡马”的佳话。周秦之后,汉武帝刘彻曾到凤翔祭祀;唐太宗、武则天曾到麟游九成宫避暑;清代乾隆皇帝曾作《太白山谢雨诗》……古代帝王在宝鸡干了些什么事?他们在宝鸡留下了哪些足迹?顺着《重修凤翔府志》中提及的线索,让我们探寻古代帝王与宝鸡的故事。
 
太阳的光芒照在周原大地,将三代周王的影子投在史册上,让后人记住了他们忠贞的爱情和勇敢的战斗。
陈亮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诗经·大雅·大明》(节选)
  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两件事情——结婚和打架,在古代,这两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帝王身上,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它们会决定一段历史时期内天下的和平与动乱。为了表示对这些伟大事件的重视,史官们会把帝王们的每一次联姻和征战记入史册,让后人得以想象在那些沧海横流的时代,先辈们忠贞的爱情和勇敢的战斗。
  古公亶父在岐山建下基业,他的两个儿子太伯和仲雍,为了把王位让给贤能的弟弟季历,悄悄地到荒芜的南方去了。季历当然明白,兄长们断发文身、深入不毛之地的牺牲,并不是让他独享周原的富庶,而是要让周的子民饮马黄河。于是,季历迎娶了来自殷商的太任。虽然后来母因子贵,作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的聪慧仁慈被《列女传》渲染得淋漓尽致。但作为最初的目的,这次联姻拉近了周部族和商朝廷的关系,让远在西陲的季历的子孙,有了一个能在朝廷里说得起话的“姥爷”。
  文王继位之后,由于母亲的出身和他谨小慎微的做事风格,在朝廷中颇有人缘,渐渐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好评。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文王在周原的京当办了一场无比宏大的婚礼,迎娶了禹家族的美女太姒。这次婚姻再一次提高了周族的社会声望,尧舜禹是圣人级的王,圣人家的姑娘为周带来的不仅仅是上古贵族的荣耀,更是天下归心的声望。
  据说太姒为文王生了 10个儿子,这首诗里记载了两个,一个没提名字,是被纣王杀了的伯邑考,另一个就是武王姬发。以爷爷和父亲的两次联姻为基础,周的德声已经誉满神州了,姬发就不跟纣王再玩什么政治了。在牧野,旌旗如林,健儿如虎,战马如龙,姜太公就像天空中悬停着的雄鹰……
仁德的周是不会渲染那场惨烈的战斗的,太阳的光芒重新照亮大地的时候,天下太平。
 
20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汉武帝刘彻在凤翔获得白麒麟,吉瑞之物让他仿佛看到了战胜匈奴的曙光。
张家旗朝陇首,览西垠,雷电尞,获白麟。
    爰五止,显黄德,图匈虐,熏鬻殛。
    辟流离,抑不详,宾百僚,山河飨。
    掩回辕,鬗长驰,腾雨师,洒路陂。
    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
                                   ——刘彻《白麟之歌》
  提起汉武帝,我们会想到汉家男儿身上的甲和手中的剑、沙场上的血与火、丝绸之路上展现出的壮绝与勇气。公元前 122年,一只白麒麟将凤翔与汉武帝刘彻联系在了一起。
  自秦始皇时被驱逐出河套地区后,匈奴在塞外逐渐强盛起来。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不想却被匈奴大军围困。此后汉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并赠送财物。然而匈奴仍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当刘彻坐上龙椅后,汉朝的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刘彻觉得是时候复仇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刘彻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派卫青率兵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随后,刘彻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屯垦,修起了秦时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公元前 124年,卫青率兵生擒匈奴王子。第二年,霍去病率领 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
  内有贤臣,外有名将,敌人正品尝着自己祖辈曾受过的屈辱,这一切都让刘彻感到骄傲和自豪。公元前 122年,他决定去凤翔祭五畤,告慰先贤。那年冬天,刘彻站在凤翔的苍茫原野上,西边的天际有声若雷、有光似电。远方,一只白色的麒麟闯入他的视野……祭五畤,获白麒麟,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彼时,这位帝王志得意满,虽然和匈奴的战争未结束,但他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凤翔,刘彻不仅捕获到一只白麒麟,同时又发现一棵奇树,树枝向旁边伸出,然后又弯过来附在树上。刘彻认为这只白麒麟和这棵树很奇特,便问群臣的看法。一名叫终军的臣子说,各种祥瑞都有自己的寓意,现在白麒麟头长独角,表明本源相同;奇木的树枝内附,显示没有外向,这表明可能会有周边少数民族来接受中原的教化。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不过是古人迷信,或许还有一些拍马屁的嫌疑,但对于当时的刘彻来说,这段话真正说到了他的心里。志得意满的刘彻写出了“图匈虐,熏鬻殛”。的诗句,意思是说匈奴要被灭了。也许是觉得这只白麒麟会给汉朝带来好运气,刘彻决定,将年号改为“元狩”。狩,有征伐的意思。也许这个年号还预示着汉朝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次年,刘彻派霍去病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击败匈奴军。同年,霍去病第二次西征,打到了祁连山,大破匈奴军。同年,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之后,
 
途经高峻的陇山,陈后主听着呜咽的水声,想起往昔那首后庭花,心头生出无限凄凉。

祝嘉 姬翎

 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

    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
    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
    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
                                     ——陈叔宝《陇头水》
  随着隋朝大军的到来,陈后主往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灰飞烟灭,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变为亡国之君。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后主途经陇山,写下了一首诗篇《陇头水》,写尽征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悲凉。
  陇山是横亘在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处于陕甘交界,我市陇县就在陇山东面。陇山是古人征戍途中经常要路过的地方,陈后主借描写古往今来征途的艰辛,来抒发自己的悲凉心境。
  陈后主作为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帝王,他生活奢侈,不理朝政。隋文帝杨坚一举南下,荡平四海,公元 588年,隋军攻入建康,次年陈朝灭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泊秦淮》,道出了陈后主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陈后主在位期间,日日君臣酣歌,通宵达旦。宠幸张贵妃、孔贵嫔,对军国政事不闻不问。就在隋朝大军压境时,陈后主仍坚持“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宠臣孔范也附和说:“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殊不知,隋军势如破竹,直捣王庭,陈后主慌不择路与张孔二妃躲入枯井中,最终被隋军所俘。陈后主不是一名称职的皇帝,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颇有造诣,通晓诗词歌赋,其诗作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陈后主回首直插云霄的陇山,心生惧意,也不知自己将面临何种境遇。途中的辛苦让多年养尊处优的陈后主苦不堪言,忆往昔,饮酒达旦,吟唱后庭花,醉生梦死的情景仿佛还在昨日。“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在陇山,一生纵情享乐的陈后主心酸不已。
 
当大雨降在干涸的关中田野上,乾隆皇帝十分高兴,称赞祈雨行为,并题诗致谢太白山。
于虹
麦前旸雨各称时,麦后廿余日待滋。
  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澍果昭奇。
  树碑铸铁传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泽,蠲诚致谢此摛词。 
         ——爱新觉罗·弘历《太白山谢雨诗》
  祈雨,是古人渴望雨水润泽土地的一种祈愿行为,干旱无雨时,当地农民和官员便烧香祷告,祈求上天降甘霖。乾隆四十三年,关中出现旱情,陕西巡抚毕沅在太白山祈雨成功,乾隆得知旱情得以解除,十分高兴,亲自题诗《太白山谢雨诗》。
  乾隆四十三年农历五月初小麦收割前,关中普降甘霖,人们都说这场雨下得很及时。但是,小麦收割后 20多天一直骄阳高挂,旱情显现,刚刚播种的秋作物受旱更加严峻,官员百姓都焦急万分,在那个年代,降雨与否全看老天爷的“脸色”,望着万里无云的晴空,人们的忧愁可想而知。
  是时,陕西巡抚毕沅的内心也焦虑万分。当时人们盛传太白神祠是祈雨求福之地,以往关中每逢久旱不雨,人们就来到太白神祠鸣鼓祈雨,十分灵验。毕沅得知这一讯息后,就率领部分官员亲自到太白神祠去祈雨。
  毕沅一行举行焚香、跪拜等祈雨仪式后,又委派人到清湫池取水往西安供奉。农历六月初一,祈雨取水仪式刚过去,一阵响雷滚滚而过,天降大雨,旱情暂解。六月初四,取水官员刚捧水到西安,大雨就下了三天三夜,旱情解除,官员百姓普天同庆。
  旱情解除后,毕沅和受雨水滋润的各属地官员都欣喜万分,纷纷将这一情况奏报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览奏折后,也十分高兴,在农历六月十二日颁了一道旨意,讲了祈雨的经过,并要求在太白神祠内建一碑亭,将尺寸大小都定好后,他要亲自书写碑文,将此次降雨赐佑告知乡众及后人。
乾隆于六月中旬御笔亲书自作致谢诗一首,派人送达陕西,并勘石刻立于清湫太白神祠中供人观瞻传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阴晴雨雪是自然现象,人们祈愿的时候,恰好天公作美,才有了这段祈雨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