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有很多流传甚广的俗语,或诙谐或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认真想一想,背后却另有深意。这些俗语有的出自古时格言,有的则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自发创造出来的,有的劝人向善,有的讽刺小人。不论是哪种俗语,其实都传递着西府人亘古不变对美的追求,对礼的向往。
人心要实火心要空
陈亮
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西府人嘴里往往是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人心要实,火心要空。
现在的年轻人不生火了,不太懂。过去生火用的是柴,堆柴是个技术,层层叠叠搭得像个空心塔,从底下用草引燃。热空气从塔心里迅速上升,冷空气从四周补充进来,燃烧需要氧气啊,空心的柴堆结构,就会让氧气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参与燃烧,俗话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火心要空,空了才能烧得旺。人心要实,实了才能人气旺。
自古以来人们都讨厌耍奸溜猾的人,口是心非的人,虚情假意的人,这些症状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实诚。在西府民众朴素的意识里,不管高低贵贱,实诚的就是好人,不实诚的就是坏人。3000年前在周的时候,老百姓都实诚,实诚到什么程度?连监狱都不要,画地为牢。犯了法的人恐怕不能算好人吧?但那时候连罪犯都实诚,地上画个圈就是牢笼,也不用人看。所以,周的时候国民素质已经很高了,原因就是周讲“礼”,从天子到百姓都讲“礼”。有历史学的专家认为周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礼乐制度,礼用来维护社会秩序,乐用来调和矛盾,社会稳定矛盾少,人就变得实诚了。啥都按规矩来,不实诚也没啥好处,白白让人看不起。
人心要实是西府人的相处之道,农村人说不了投桃报李的文言词儿,但都知道借人一升还人一斗。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村上谁家红白喜事,大家都帮忙,也凑份子。如果以前自己家有事,人家给凑了十块钱,现在人家有事就一定要凑得比十块多!就这么实诚。
一句简单的俚语,说的却是西府人的价值观,乡里乡亲,一家有事大家帮,帮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实心地帮。现在好多人在城里创业,有钱。但回老家过事儿还得规规矩矩,该出力出力,该上手上手,不能拿钱支使,否则会被村上人讥讽。你有钱我不眼红,你没吃的我分你一口,这就是实,是西府人的本分。
胶多不黏蜜多不甜
陈亮
西府人做事讲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为人处世的“礼”。
朋友关系好,好到如胶似漆,就有长辈提醒:“胶多不黏,蜜多不甜。再好也要适可而止,不然因为互相过于亲近反倒会产生矛盾。”
有的人爱恭维人,好话一说一箩筐。听的人听着听着就听出别的味道来了:“这夸得我都不是我了,想干啥?”于是揶揄对方:“胶多不黏,蜜多不甜。适当的恭维是礼貌和尊重,过头了就成糟蹋人了。”
还有的人爱好广泛,但有时候过度沉迷,玩物丧志。朋友和老人就该劝了:“胶多不黏,蜜多不甜。干啥都有个限度,再好的爱好过度了也会伤人!”
更有贪得无厌的人,只想着多占便宜,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别人讥讽:“胶多不黏,蜜多不甜。再好的东西也别拼命往家拿,迟早出事儿。”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属于“胶多不黏,蜜多不甜”的范畴,意思已经不言自明。
这句俗语实际上来自周克己让人的传统,“虞芮之讼”的故事里说,这种品德在周代已经是每一个百姓的自觉。
故事说古时候虞芮两国的国君争田地,争执不下去找西伯侯姬昌评理。那时候的国君其实就是采邑主,管地方不大,所以得争,这关系到收入。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那会儿还是诸侯,因为公平仁德名满天下。这两个国君约好一起来到周的土地,见这里的人民谦恭礼让,田地中间互相让一点留出边界,人和人走对面互相让路。两人就不好意思了,周的老百姓都没有这么锱铢必较,咱俩还是王,回吧,别丢这人了。
谦恭礼让的人,想必不会好到不分里外,关系再好也别干涉人家的事儿,这是朋友的尺度。谦恭礼让的人,不会无边无际地恭维人,见贤思齐就行,一个劲儿说好话,必定言不由衷,这是社交的尺度。谦恭礼让的人,更不会损人利己。传统的中国人,特别相信一个道理——啥事都欠点,比做足了强,这是做人的道理。于是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句子流传下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宁给高人牵马拽镫不给小人参谋定计
张家旗
在西府有个俗语,叫“宁给高人牵马拽镫,不给小人参谋定计”。这个“拽”字在方言中发“缀”音或“炊”音,老人教育年轻后生时常说这句话。
这个俗语出自古代格言“宁为君子牵马坠镫,不与小人提灵长智”,表达了西府人淳朴而坚定的价值观:向往品行高洁的,唾弃德行败坏的。再往深里说的话,这句俗语其实体现了三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朝名将,千阳人段秀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段秀实自小就因孝得名,参军后立下赫赫战功,授任泾州刺史。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叛臣朱泚占据,德宗逃往奉天。朱泚派人传召段秀实,希望段秀实为他效力,却被段秀实拒绝,但朱泚并不死心,直接派人劫持了他。段秀实对家中人说:“国家有患,吾于何避之,当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朱泚传召段秀实及其他人商议称帝事宜,段秀实突然站起来,夺去旁人的象牙朝笏,往朱泚的脸上吐口水、呵斥,并用朝笏击打朱泚。朱泚匍匐着逃走,段秀实则被围上前来的朱泚党羽杀害。段秀实的这一义举被西府人传唱至今。
有人说,西府人“认死理”,其实西府人“认理”是因为“尊礼”。“礼”中要求的,就是西府人尊重遵守的,当你的言行不符合“礼”时,西府人绝不会理你,有时还要用“羞你先人咧”来嘲讽你。他们不介意为高尚的人鞍前马后,吃苦效力,因为这样无愧良心,无愧于“礼”,歌谣中不也这么唱的:“世上事儿无贵贱,口里要吃良心饭”。但当不符合“礼”的行为出现时,西府人就恨不得用唾沫星子砸穿对方的脸,就像尊礼的段秀实完全看不上不尊礼的朱泚一样。虽然段秀实最终被杀害了,但西府人的这种价值观却始终没有变过。
宁愿当面挨顿骂不要背后说瞎话
张家旗
西府人脾气直,做事直,说话更直,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你不讲礼或是做错了事,我忍不了,非要当面说出来才行。难怪村里人打小就给娃娃说:“宁愿当面挨顿骂,不要背后说瞎话。”
西府人如此直,是因为心中有礼。扶风人申屠刚就是典型的西府人。王莽专政时,没人敢触他霉头,时任丞相的申屠刚觉得王莽有违礼法,就要给王莽讲礼。他对王莽讲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劝谏王莽还政朝廷,结果被王莽赶走了。后来申屠刚给大军阀隗嚣办事,隗嚣想背叛汉朝,这么不讲礼的事,申屠刚当然不能忍,于是又跑去给隗嚣讲礼。隗嚣没听,申屠刚脾气上来了:你不讲礼,我还就不跟你干了。于是申屠刚就回家了。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邀申屠刚回去做官,按说天下第一人请他回来做官,他该感恩戴德才对。但申屠刚行事讲的是礼,于是当刘秀做出不讲礼的事儿时,申屠刚毫无意外地发火了。刘秀当时想出游,申屠刚不许他去,说“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刘秀不听,申屠刚直接把头塞到轮子里。于是,刘秀到底没有“游”成。
申屠刚为了讲礼,挨了不少骂,吃了不少苦,但他仍然坚持当面直谏,因为他知道,循礼而行,便问心无愧。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扶风人班伯的身上。班伯入宫进谒时,看到汉成帝刘骜正与人欢饮。这么不讲礼的事你皇帝也能干得出来?班伯生气了,就死盯着旁边屏风上的商纣王与妲己夜饮图看。不但看,他还当着皇帝的面将他训斥了一顿,最终,刘骜只好怏怏不乐地下令撤席。
西府人这么干,不是“不分眉眼”,而是因为他喜欢你,不忍心看着你走歪路。当面说你,你骂我一顿不要紧,只要你能意识到这事儿不合礼,能改正就行,同时,当面直说也符合礼的要求。作为顶天立地,一口唾沫星子在地上砸个坑的西府人来说,背后说人这种事,他们才不屑于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