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蚕眉上生杀气,五绺胡须飘胸前,青龙偃月刀明光闪,赤兔马身背紫金鞍,帅旗飘飘迎风展,斗大的关字空中悬……”
——摘自西府曲子《单刀赴会》
文王访贤是中国历史上礼贤下士最典型的例子。略去戏剧里的一切起承转合,其实就一个中心——让贤能的人办大事儿。虽然周的宗法秩序对于社会阶层的限定十分严格,由姓氏和血缘关系构建的社会上层,是不能被其他任何关系打破的,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周已经竭尽所能的任人唯贤了。
为了重用贤能却是外姓的姜子牙,周文王干脆让儿子姬发娶了姜子牙的女儿,王的岳丈统领三军,周的贵族就没啥好说的了。武王伐纣因为有了一个最合适的指挥官,周王朝的基业从此奠定。其实在此之前,周就为了任用贤能采取过非常规的办法。周文王的大伯二伯,就因为要把王位传给文王,干脆远走他乡,既回避了破坏长子继位的尴尬,又把周的前途和命运交到了合适的人手里。
从此之后,对贤良的赞誉和褒扬,成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们身上的光环甚至超过了历代许多帝王。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恪守一个原则,那就是爱国。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回望,这些爱国行为有时候是狭隘的,但在当时,人们头脑中的国,哪怕小到只有现在一个市那么大,也是需要舍生忘死去爱的。关羽便是这些人当中的典范。
其实戏剧中单刀赴会的故事并不是最典型的爱国故事,与关羽千里走单骑和挂印封金之类的先进事迹比起来,似乎更重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是联系到故事的历史背景,关羽的这次外交冒险,其实是一次高规格的爱国行为。因为他在保全蜀国疆土的同时,保全了江河日下的蜀国的尊严,在三国鼎立已经出现一条腿短的最后时刻,强硬的撑了一下,让东吴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蜀国的重要性。
后世中这样的贤良与英雄层出不穷,但都不如关羽的形象简明、纯粹,所以直到现在,他所代表的忠诚与爱国精神,不但被历代统治者看中,更被人民群众所崇拜。如果说讲大道理不一定能让人搞懂什么是忠诚,但只要一提关公这个名字,大家就心领神会了。
痛骂奸佞真解馋
张琼
“制造炮烙杀忠谏,荼毒宫人设虿盆。修造鹿台聚财宝,更作酒池和肉林。敲骨找髓乃奇想,剖腹验胎真奇闻。唆纣为虐尽是你……”
——摘自西府曲子《斩妲己》
民间歌曲有不少是评说古人古事的,西府曲子也不例外,夸贤良、赞英雄,斥小人、骂奸佞,人们在这一夸一骂之间,展现自己的是非爱恨。有些西府曲子骂奸臣贼子骂得痛快、解馋,绝不隔靴搔痒,加上西府方言生动、精准的特点,使此类曲子更透着疾恶如仇的痛快劲儿。
一首《斩妲己》骂的是祸国殃民的妲己,诚然,商之灭亡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一位女人身上,商纣王自身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最终导致商灭亡。随着封神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妲己制炮烙、害比干等助纣为虐的事儿被广为演绎,人们在听书听曲之余,不免要将妲己痛骂一番。
同样是女性,扶风姑娘班婕妤却广受好评。汉成帝宠爱班婕妤,邀班婕妤同车出游。班婕妤婉拒汉成帝说,你看古画中圣贤之君身边坐的都是名臣,只有亡国毁身的君王身边才坐宠妃,以此规劝汉成帝远离女色、亲近贤臣。人们骂妲己、赞班婕妤,这一骂一赞中,是西府人爱恨分明的态度。
此外,西府曲子中还有训斥觊觎者的爱国之骂,有一首曲子根据“李白醉写吓蛮书”的故事改编而来,名叫《醉骂》。一日,渤海国番使带国书来到长安,国书全是番文,满朝文武无人认识这鸟兽文字,只有李白能翻译番文,该番文警告玄宗皇帝不得侵犯,并要玄宗割让城池给他们,否则就兴兵讨伐。李白用同样的文字回复了这封国书,并痛骂番使,树立大唐威严,博得唐玄宗的赏识。
《醉骂》中有词句:“李白提笔骂蛮夷……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九斗七,剩下三升无用处,洒在番邦训蛮夷。儿读了仓颉三升字,打来番表要社稷。小犬生在番邦地,不读书怎知仁义礼……”对于国土觊觎者,李白骂得畅快,不仅给番使以棒喝,也为大唐立威,可以说是爱国护国之骂了。
婆媳关系要搞好
张帆
“走进门只见她正在擀面,我妈在灶房里正拉风箱。婆媳笑嘻嘻一同做饭,我头上愁帽子飞上九天……”
——摘自西府曲子《全家乐》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诚然,在家庭关系中,最为微妙而复杂的莫过于婆媳关系。
西府曲子《全家乐》中唱道:“今日吵明日闹越离越远,和媳妇不招嘴整整三年……我婆婆虽有缺点,我不该睁眉失眼把脸翻……”这首曲子讲一对婆媳争吵不和,媳妇赌气回娘家,后经亲人、村长劝说,婆媳两人矛盾化解,和睦共处。
婆媳关系难处,究其原因,这种关系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联系。它不像婚姻关系那样密切,又不比亲子关系那般稳定,一旦处理不好,婆媳之间就会出现裂痕,难以弥补,甚至影响整个家庭。
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礼记·内则》中写道“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意思是媳妇得到了娘家亲友馈赠的物品,在接受之后赠送给公婆,公婆接收后媳妇应感到高兴;如果公婆又将这些东西转赠于自己,媳妇首先应该推辞,推辞不了则可先暂留,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孝敬公婆。
从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婆媳相处之道最核心的就是将对方当作“自家人”。人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媳妇嫁进家门,自然就成了一家人,双方能够做到“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婆媳关系自然就会融洽。这正好印证了“媳妇当作满女待,不愁媳妇无孝心”这句西府谚语。“……妈的这犟脾气,也要改变,儿孝顺来媳妇贤。和和气气搞生产,喜心间,过一个好日子大家喜欢。”在《全家乐》的最后,婆媳均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过上了和气欢乐的好日子。由此可见,古人所提倡的“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疑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用于处理婆媳关系。
子孙教育大于天
祝嘉
“手执家法将儿管,我的儿哭得泪涟涟。为娘心疼儿,叫儿且站起,从今后发奋读书占高魁……”
——摘自西府曲子《三娘教子》在西府农村地区,很多宅院的门匾都写着“耕读传家”,这是西府人对周礼文化的深刻解读——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功德。而以“耕”和“读”来传家,则体现着西府人对子孙的教育,正如纪晓岚所言:“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西府曲子《三娘教子》讲的就是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明代儒生薛子约赴镇江游玩,被奸人谋财,谣传薛子约客死异地。薛子约家中,大娘张氏、二娘刘氏不耐贫寒各自改嫁,并卷走全部家产,家中只留三娘王春娥忠贞不渝,含辛茹苦地抚养刘氏之子乙哥。乙哥在学校被同学嘲讽为无母之儿,一怒之下跑回家中与三娘理论,言语尖酸刻薄令三娘心酸不已。多亏老家仆好言相劝,乙哥才意识到自己深深伤害了三娘,遂向三娘诚心认错。三娘也将自己的艰辛一一表陈,并教导乙哥一定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不仅是西府曲子,更作为秦腔、京剧着名剧目长演不衰。三娘都教育孩子什么?是读书但又不只是读书,三娘起早贪黑织布纺线,省吃俭用供儿上学,虽身处窘困也知“低借高还”,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做事要勤勉、做人要向善……这无私的爱,让孩子懂得了感恩和孝顺,最终为家庭赢得了幸福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