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说:“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过后,土地复苏,万物生长,人们也开始为农活忙活起来。西府农人的春天是忙碌的,或到农集上采买农具,或翻耕农田,看护好青苗,或在门前屋后种上树木花草,劳动是不变的春日主题。在这些生产劳动中,人们自觉遵守着劳动中的礼仪与规矩:在农集上买卖要讲诚信公正,走在田地里不能乱踩青苗,人在屋檐下不能捣毁燕子窝……西府人春季活动中有哪些讲究,不妨探究一二。
不攘青苗
张家旗
勿踩农田,不踏青苗,是祖辈农人留下的老规矩。
古人对庄稼的尊敬与喜爱是天生的,在“科学”这个词还没有产生的古代,人们将侍弄田地与最神圣的祭祀仪式联系在一起,毕竟首先要填报肚子,人们才能繁衍生息。再到后来,随着礼的出现,人们对田地、湖泊和森林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庄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活。
春天庄稼出苗时,老人总喜欢叼着烟,背着手在田埂上转悠,驱赶那些踩踏、贪吃青苗的动物。这时,哪怕是家中最受宠的小孩子,敢在有青苗的地里乱玩的话,也是要狠狠吃几顿训诫的。在西府这片土地上,当教育孩子时,大家总喜欢用周秦时候的传说和故事举例,仿佛历史越厚重,孩子就越长记性一样,这其实是西府人特有的一种骄傲和自豪。在他们口中,周文王一家子在西府各处都留下过印迹,对所有事情都发表过看法。他们会说:“周文王以前都说咧,不许人在地里随便走,弄坏了粮食是要杀头的!”其实,周文王没这么说过,但在攻打崇国时,周文王确实曾出台“伐崇令”,要求士兵“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周文王还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就从保护青苗,上升到了保护环境的高度。
西府人打从心底喜欢着田地。在陈仓区县功镇的龙渠沟村,有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石碑,在石碑背后,清楚刻着“牛羊不许攘青苗”等字,不攘青苗,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村规民约。其实,在许多农民心中,保护青苗,就是保护粮食,就是保护未来的美好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对青苗的保护,其实也是对农人的尊重,对田地的尊重,对祖先的尊重。
文明赶集
张琼
炎帝开创集市,周人设有市礼,犯规者要被警示、游街、鞭挞等。
赶集,是老西府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过年前,赶年集,春耕前,赶农集。这时节,正是农人赶农集的时候,到农贸集市上去买些锄头、鋬笼之类的劳动生产用具,为一年的播种劳作做准备。农集上,不论人们卖什么买什么,人们都遵循着公正、诚信的集市规则。
最早的集市叫市廛,发明人正是神农炎帝,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在宝鸡设立了最早的集市。炎帝发明集市的事不仅出现在典籍中,也出现在西府人的口头故事中。炎帝格外重视农业,在他和族人的努力耕作下,人们五谷丰收、治麻为布,平原上的人种粮,靠山而居的人打猎,临水生活的人捕鱼,住在旱地高地上的人制作陶器。虽然日子好过了些,但炎帝依然发现了美中不足,大家的食物用品都过于单一,种地的人缺陶器,打鱼的人没粮食。于是炎帝想了一个物物交换的办法,但当时没有时间记录的工具,怎样让人们在某个时间段来交换物品呢?炎帝想到了天上的太阳,制定了“日中为市”的方法,就是在日中时分,人们可以把富余的东西拿来交换,形成了早期的集市。可想而知,那时的集市多以农业生产生活用品为主。
到了周时候,周人还制定了市礼,对市场物资交易制定了一些规定,设立司市等官职管理市场。并且强调了诚信、公正的市场规则,禁止诈伪行为,禁止假货假币,保证买卖公平。市场上的货物,缺少的要填充,对民有利的物品让它增多,对民有害的让它消失,过于奢侈精巧的让它减少。
周人对集市秩序的要求也很严格,对违反者的惩罚也很重,犯规者受警示、游街、鞭挞等惩罚。以此维护集市的诚信与公正,这与今天我们的集市管理理念一致。
今天,正因为有了良好的集市秩序,大家讲诚信、公正和文明。我们才能热热闹闹、开开心地逛集赶集,卖者能合理获利,买者能吃好耍好,并带回需要的物品。
广植树木
李波
周人设有专管山林的官员,不按规矩乱伐树木者要受到惩罚。
周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一边是确立“分封制”到搞定“嫡长子继承制”,周王们试图用政治制度来让自己的天下百世流传;一边却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百家争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这么一个人才辈出、风云际会的年代,精彩肯定不止于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处也是人们表达看法、改变世界的舞台,比如说:周人植树。
三千年前的西周,难道不应该是水草丰茂、遍地绿植吗?
根据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考据,《诗经》时代的生态环境情况为“黄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区,大致从渭河上游及更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黄河中游西北部是草原地区。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区也兼有森林茂盛的山地。”
虽然如此,很明显周人并不满足。在渔猎农耕的过程中,周人不但获取了生活资料,也形成了朴素的保护环境的观念。《周礼·天官》中:“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这“虞衡”一职,负责的就是山林川泽的管理和保护。
专门设置了官职,可见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又一个新问题来了。保护环境不等于植树造林,可能“虞衡”只是保护而没有新增绿化面积,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战车、长矛、轿子、行辕、宫殿,啥不需要用木头来修建,山林还能保持的那么好吗?
再读典籍。《周礼》中有这样的话:“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凡窃木者有刑罚。”看看,不听话乱伐树木,是触犯刑法的。
此外,我们从历史中也可以知道,诸侯混战并没有影响到长久以来养成的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理念。举一个熟人的例子:管仲。齐国丞相管仲的思想精髓里就有植树的理念,管仲要求城民布衣要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巩固城防,并有名言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不可以为天下王。”可见其对植树的重视。为了鼓励民众种树,还承诺谁要是能种一百棵并使其繁盛,则奖励黄金一斤、粮食八石。
这还不算啥,历朝帝王将相之中,植树最多的应该算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人称植树皇帝。朱元璋登基时颁布诏令于天下:“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一户人家一年要种桑麻以及枣树各两百株,可见种植之广。诏令一颁布出去,栽种成风,到朱元璋退位后,据说全国各地栽种树木达几亿株之多。
爱护燕子
张琼
燕子是勤劳忠贞的吉祥鸟,秦人也曾加入爱燕行动。
阳春三月,气温回暖,正是燕子飞回北方的时节。西府人视燕子为吉祥鸟,爱燕护燕,燕子也乐意啄来新泥,在西府农家的屋檐下搭窝。燕子洁净、忠贞、食害虫、与人亲近,西府人喜爱燕子,常用“燕子”“燕燕”为自家女儿取名。
在农村,西府老人常叮嘱顽皮的孙儿不要掏燕子窝:“燕子落脚到谁家,谁家就有好事哩。掏了燕子窝,房屋就要倒哩。”其实,不止西府人喜欢燕子,古往今来,爱护燕子的人不少。
秦人的故事里也有燕子,秦人祖先女脩偶尔吞食一枚“玄鸟陨蛋”,怀孕生下一子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女华为妻,生下儿子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玄鸟”是啥鸟?多数人认为玄鸟指的就是燕子。《说文》里说:“燕,玄鸟也。”两晋文学家郭璞曾说:“‘燕燕于飞’,一名玄鸟,齐人呼鳦。”鳦也是燕。秦人将燕子作为氏族部落的始祖鸟,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秦人部族把自己看作是燕子的子孙,燕子的形态和色泽也被秦人推崇,燕子身体为黑色,秦人也喜爱着黑色服饰。
不仅秦人爱燕子,我国各朝代都不乏爱燕子的人。宋代葛天民写了一首诗,叫《迎燕》:“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说人们为了迎接春天飞来的燕子,都没有放下昔日的门帘,等待燕子飞来。燕子还代表着忠贞的爱情,“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说的正是诗人思念恋人的心情。
在西府民间,人们喜爱燕子更多倾向于它重情义、勤劳的特点。燕子头年在某户人家屋檐下筑巢,第二年春天时,它依然会飞回旧巢,与主人长久相伴。燕子的勤劳更是被西府人所推崇,燕子衔泥筑巢,用嘴衔来一颗颗豆大的泥土,配以小草树枝,细细垒成新巢,花费数月工夫建成家园。
燕子抚育儿女时更加勤劳,老燕喂养雏燕时,每天要劳作十余个小时,白居易就曾夸燕子:“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西府人用“燕子”“燕燕”来为自己家姑娘取名,也是希望她们像燕子一样勤劳、忠贞、有情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