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 > 历史文化

人文始祖炎帝

来源: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12-07 09:29

炎帝,又称神农氏,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为中华民族始祖。春秋末年左丘明编著的《国语·晋语四》说,“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今名清姜河,位于今宝鸡市南,发源于秦岭,北流在宝鸡市区姜城堡入渭河。战国《竹书纪年》和《世本》均有炎帝“育于姜水”、“生于姜水”的记载。《国语·晋语四》还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有学者认为,这里的 “生”未必是亲产,而作“衍生”、“派生”理解,据此可知少典氏为炎帝的“父”族,有蟜氏为炎帝的“母”族。

后晋初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说,神农氏母亲叫妊姒,又名女登,有蟜氏的女儿,为少典族一男子的妻子,游历秦岭,在常羊山感应神龙首,生下了炎帝,长于姜水。南宋罗泌综合前人诸说又加以系统化,说在渭水流域的宝鸡姜水一带分布着许多氏族,其中有两个通婚的氏族,一为有蟜氏,一为少典氏。有蟜氏一名叫妊姒的女子与少典氏首领结为对偶婚。一对情人在秦岭南巡游,女登感应神龙而怀孕,产下一个“人身牛首”的男婴,开始给他取名“轨”,又叫“石年”,他就是后来的炎帝。

炎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且生育成长于姜水。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岐水下游,具体无考。《大明一统志》记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今名清姜河。古《凤翔府志》 《宝鸡县志》等地方志所载之“姜水”和“姜氏城”,均指“清姜河”和“姜城堡”。全国文物普查在宝鸡发现的古遗址近 900处,仅宝鸡渭河及其支流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多达五六百处,龙山文化遗址二三百处。市区 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80余处。据宝鸡学者和全国学界专家研究,从已发掘的关桃园、北首岭、福临堡和石嘴头等遗址看,其序列完整,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宝鸡地区,不同时期里先民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情况。北首岭出土的居住基址和村落形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反映了北首岭原始先民农耕生活的状况;福临堡出土的贮藏设施和较大的盛储器物,反映了福临堡原始先民农耕为主,次要从事饲养、渔猎以及手工业制作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它们先后经过的时期与炎帝“生活于仰韶文化的晚期之前”是吻合的。而且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产品出现剩余,贫富等级出现,与炎帝所处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大体相同。北首岭出土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人面鱼纹”陶片与《山海经》中氐人之“人面鱼纹”图有早晚相承的渊源关系,而氐人又恰恰是炎帝之后裔。证明半坡类型仰韶文化之居民就是炎帝部落之居民。从这些考古发现所蕴含的信息来分析,无不与古籍记载的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作陶、冶斧斤”、“日中为市”、“耕而作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相印证。由此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先民就是“以姜水成”、以炎帝为首、且以农立族的姜炎族。

宝鸡民间祭祀炎帝的活动由来已久,相沿成习。“炎帝祠”、“先农坛”等民间举行祭炎活动的场所分布城乡。传说农历正月十一是炎帝的诞生日,七月初七是炎帝的忌日。每年这两个时间,唱大戏、耍“火龙”、放焰火、闹社火等形式的祭炎活动要持续好多天。有关炎帝的民间传说在宝鸡也很流行,历代地方志书也有记载,《中国名胜辞典》记述:“炎帝神农氏生于陈仓姜水东岸之蒙峪,长于瓦峪,沐浴于九龙泉。居于姜水。”三地均在今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境内。瓦峪堡、九龙泉均在峪泉村内,村以此而得名。后人在此建有神农祠并立有碑石。炎帝部族后来向东移徙,过伊洛到达华北平原,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后迁鲁(今山东曲阜),传八代,势渐衰,先与蚩尤战,败,后联合黄帝部族打败蚩尤。战后,炎、黄、蚩三部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故中华民族尊炎、黄为先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