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 > 历史文化

爱上宝鸡山色的那些人

来源: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1-11 10:30

秦岭、陇山、岐山、雍山、吴山……宝鸡地区大小山脉不可胜数,这些山脉不仅景色秀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有的山讲述了宝鸡的历史:常羊山叙述着炎帝出生的故事,岐山见证了周部族的成长,雍山目睹了秦人的自强不息;有的山则留住了文人的才情:太白山让李白为它挥毫泼墨,大秦岭让岑参发出感叹,石鼓山牵住了王士祯的脚步……这些人和事,为宝鸡的山脉赋予了活力。四月,正是爬山踏青的好时节,登上家乡的山,说说古代名人发生在山上山下的那些事。


1000多年前,韩愈满怀心事来到周原,望着岐山,想起凤鸣岐山的典故,他在岐山怀古,赞叹西周盛世。

张琼 姬翎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

    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韩愈《岐山下二首》(节选)

要说宝鸡最有文化味儿的山脉,当数岐山。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岐山县京当镇礼村一带,向北遥望,可看见两座东西对峙的山峰。这两座山峰就是岐山,又名箭括岭。提起岐山,让人不由得想起周人,周人最初与岐山结缘,离不开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从豳迁出,为何选择在岐山下的周原定居呢?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曾解读,周原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周人提供了宜居宜农的生存条件,按照《诗经》上的描述,周人到达岐山时,山坡上植被茂盛,山下河流丰沛。这些优越条件使得古公亶父心动,并率部族定居岐山下。此后,周人在这里开垦农田、辛勤耕种,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古公亶父、周武王娶了姜姓女子为妻,进行姬姜联盟,周王季、周文王娶商贵族的女子为妻,商周联姻,稳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再加上周文王施行仁政,任用人才,周公制定礼仪规范……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周人迅速崛起,据说,连凤凰都栖落在岐山上鸣叫,以此吉兆显示周室的兴盛。

周人与岐山的故事,被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化人所津津乐道。时间拨转到 1000多年前,大文学家韩愈来到周原,他仰望着岐山,想到“凤鸣岐山”的典故,想到了西周的兴盛,笔随心动,写下了“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的诗句,表达对西周先贤的崇敬,以及对周文化的赞赏。可见,在韩愈的心中,岐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周文化的象征。

面对岐山,韩愈眼前有景,心中有感想。在韩愈生活的时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已经远去,“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权松散,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仍然是很大的隐患,加上宦官专权,让一心想有所作为的韩愈颇为烦恼和伤感,他期待能知遇像周文王一样的贤君,君臣合力,再现大唐盛世。

 

2000多年前,嬴政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从咸阳来到凤翔的雍山加冕,从此执掌政权,践行荡平天下的宏图。

王星

雍州有一座山,名雍山,在今凤翔县境内。秦人于雍休养生息 294年,霸周原、都咸阳、灭六国,终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里是秦人的根。雍山是秦人心中的圣地,始皇帝在此佩剑加冕,它是大秦帝国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雍山,在秦国旧都雍城西北 30余里。山下有条长不足 60里的小河,它因雍山而得名雍水。公元前677年,秦德公为迁都雍城之事,命人占卜,大吉。所以在秦德公元年,秦人迁都雍地,这是秦人的第六次迁都。雍城是大秦帝国的摇篮,也是最安全的后方,在秦都一次次东迁之后,秦人仍将陵寝和宗庙留在雍城,作为帝王祭祀五帝和祖先之所。

在秦人的心中,雍山是圣山,所以历代秦君要在此筑坛来祭天。先秦时期,秦诸位君王在雍地设置了固定的祭祀场所“畤”,举行祭祀活动。《封禅书》中解释:“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雍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正符合秦人开展祭祀活动的条件。

公元前 238年 4月,旌旗猎猎, 22岁的秦王嬴政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从咸阳来到雍城,前往雍山祭祀先祖,而后于蕲年宫(今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举行了盛大的成人加冕仪式。这位桀骜不驯的秦君,在雍山祖庙内佩剑戴冠,宣告天下,他将亲执政权。嬴政 13岁被立为储君,但实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嬴政在成人礼后罢免吕不韦,提拔了一批能人将士为己所用,真正手握实权。 39岁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登基为帝,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秦帝国。

嬴政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古老的雍山,见证了嬴政的加冕仪式,看着他从雍山脚下走出,一步步走上属于他自己的政治舞台。

 

1200多年前,李白扬名长安后没多久,就被迫离开朝廷,他登上太白山泼墨,抒发豪情与忧愁。

 张家旗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李白《登太白山二首》(其一)

太白山不仅是秦岭主峰,在中国文人心中亦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咏赞太白山,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仙李白。李白曾留下两首关于太白山的诗作,李白用浪漫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座既瑰丽雄奇,又神秘玄奇的太白山。

据《重修凤翔府志》记载,《登太白山二首》都是李白于天宝年间所作。 1200多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李白结束了到处漂泊的日子,在天宝初年来到长安。贺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后,称赞李白说:“子,谪仙人也!”并在唐玄宗面前称赞李白。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凭才华和仗剑远游中的见闻,与唐玄宗纵论当世时事,还献上一篇赋颂,唐玄宗十分高兴,《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曾亲自为李白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

然而,浸在李白身上每一块骨头中的潇洒和不羁最终还是给他惹了祸。一次,李白陪皇帝饮酒时喝醉了,按现在的俗话说叫“高了,上头了”,他让高力士为他脱鞋。被人捧惯了的高力士当然不能忍,从此以后就到处说李白坏话,并联合杨贵妃和唐玄宗身边的亲信,想方设法阻止李白当官。

李白是个骄傲的人,他已经知道自己得罪了人,但却不屑于解释,反而更加放浪形骸,最终唐玄宗也逐渐疏远了他。从一开始怀揣梦想进京,到惊艳长安,再到被众人排挤,李白感到十分憋屈和苦闷。而《登太白山二首》,就是他在这种情绪下登山所作。诗中,李白看到太白山高耸入云,只希望能够脱离这个令人烦闷的尘世,神游天界,和神仙交流,还发出了“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的宣言。然而到最后,他还是不甘心,回头望望长安旁的武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次回来。

李白终究不是仙,最终拿了一笔遣散费,被“自愿”的“恳求还山”了。而在太白山,则留下了李白太白泼墨的传说。

 

800多年前,丘处机从磻溪搬到龙门洞,开始长达 7年的陇山隐居生活,在山水林间打磨自己的心性。

 张琼

    鹤性还山好,云峰当夏奇。

    避风权过海,得雨不留池。

    独坐长松下,孤吟乱石边。

    夜骑朱顶鹤,时访白云仙。

                                     ——丘处机《复归陇山》

在陕甘宁交界处,一座大山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卧在关中平原西部,它的名字叫陇山。与陇山发生故事的人物很多,其中有一位道长,用多篇诗歌记录了自己与陇山的感情,他就是丘处机。

在金庸的小说里,丘处机是一位武功高强的“侠道”。历史上的丘处机会不会武功,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留下的诗文来看,“丘道长”还是个满肚子墨水的诗人。丘处机在宝鸡地区待了 13年,在陇山支脉景福山的龙门洞创立了全真教龙门派,他行走山林间,渴饮清泉水,与陇山结下深厚的情缘。

据资料记载,丘处机将师父王重阳迁葬终南山后,入磻溪,穴居乞食,苦修六春,著有《磻溪集》传世。丘处机在磻溪开凿长春洞居住,做了不少善事,乡民经常得到他的恩惠和帮助,故被乡民尊称为“蓑衣先生”或“丘爷”。

在磻溪住了 6年后,丘处机又迁往景福山龙门洞居住。龙门洞相比磻溪,地理位置更为偏远,但景致格外漂亮。丘处机用诗句描绘这里的山水:“万壑泉源争涌凑,千岩石壁竞呼号。”古树、峭壁、激流……这种远离人群的山水美地,正是丘处机所喜爱的。“独坐长松下,孤吟乱石边”,这是何等的自在淡然。

在陇县龙门洞,还流传着丘处机与一块石头的趣事。金庸笔下的丘处机豪侠仗义,但脾气刚烈暴躁,历史上的丘处机也确实如此。在陇山里清修时,丘处机特别用心去打磨自己的心性。据传,丘处机为磨去自己暴躁的习性,锻炼自己的毅力,每日将一块石头抱上山去,再把石头从山上滚下去,如此循环往复,经年累月,不规则的石块被磨成了圆球,丘处机的脾气也日益改善。至今,龙门洞的丘祖洞内,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圆圆的石球,当地人称其为“磨性石”。

丘处机晚年以 74岁高龄,远涉几万里觐见成吉思汗,劝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皇帝曾对此赞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