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讲文明树新风专题

我市多措并举推进殡葬改革——公益性公墓为身后事减负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14 14:45

近日,我市首个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正式投用,并为首批8位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举行了集中草坪树葬仪式。消息见报后,不少群众询问,什么是公益性公墓?具体有哪些惠民政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可安置墓穴15000多个

沿市区公园南路一路向南,穿过石鼓镇到达天台山后,站在山头上远眺,视野辽阔、重峦叠翠,全市首个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就坐落在此。目前,一期建设全部完工并正式投用。

记者看到,园区内新铺设的水泥路宽敞平坦,青松翠柏间虫鸣鸟叫,工人师傅有的认真打扫墓区,有的修剪绿树。在大方简洁的接待室里,工作人员耐心给前来咨询的市民讲解,里边悬挂着公益墓地的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和价格公示牌。

据介绍,该公墓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政府定价,向市区居民开放,骨灰安放只收取成本费用,是我市积极推进殡葬改革、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同时,公益性公墓对逝者提供地坪葬、壁葬和节地生态葬等多种骨灰安放形式,园区禁止燃爆竹烧冥币,提倡鲜花祭扫、追思卡寄哀思等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移风易俗,摈弃殡葬陋习,引领先进殡葬理念。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进殡葬改革,着力办好群众“身后事”,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2016年,我市在渭滨区石鼓镇秦岭天台山建设总面积100亩的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目前投资2300万元、占地50亩的一期项目顺利建成并投用,二期全部建好后可提供15000多个墓穴。

少花钱办妥“身后事”

“正式开放近半个月来,我们已经接待了上百名咨询公益墓地的市民,特别是节地生态安葬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园区是我市首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大多市民正在进行相关了解。

赵先生家住市区,是一名高校退休教师,先后到多个公墓了解过情况。他告诉记者,以前从媒体上了解过城市公益性公墓,个人非常赞同这种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养礼葬、文明节约、生态环保的殡葬理念。

记者了解到,该公墓提供卧碑墓穴、骨灰格位(墙、壁)、生态葬墓位(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自然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其中,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为骨灰安葬入土后,墓穴不硬化,骨灰装具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地表保持平整原貌,种植树木、花草等,墓碑小型化、微型化。

为推进公益墓地惠及民生,我市专门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了公益性公墓收费及服务范围。城市公益性公墓由政府投资建设,由相关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执行政府定价。另外,对符合减免费安葬政策条例的,根据逝者遗愿实行生态安葬。

城市居民全覆盖

在服务范围上,全市城市户籍居民(包括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区和宝鸡高新区)及其直系亲属(非宝鸡市户籍)去世,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经市殡葬管理处审批后,可选择市公益性公墓安葬。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性公墓不预售,须凭死亡证明或者火化证明购买。

城市公益性公墓在运行中将分类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实行市场化运行、差异化服务、多元化保障,所有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执行依据、监督方式等全部对外公开公示,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从土葬到遗体火化,再到节地安葬、生态殡葬,不仅是社会时代观念的进步,也是我市努力保障民生的举措。”市殡葬管理处主任徐飞说,生态安葬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生态集中安葬,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性,既保障了基本的殡葬需求,减轻了群众负担,又迈出了推进殡葬改革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