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其他文件 > 市政府文件
  • 索引号
    610300-116103000160042761/2013-00099
  • 发布机构
    宝鸡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3-03-08 00:00:00
  • 名称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有效性
    有效
    文号
    宝政发〔2013〕8号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03-08 12:03
来源: 宝鸡市人民政府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

                     201338

               

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6%。

  ——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3.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骨干企业扩能改造、做大规模,改造提升建材、纺织等行业,壮大以西凤酒、太白酒、青岛啤酒等为骨干的食品产业,积极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壮大九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推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力争本地配套率达到32%。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编制年度重大工业项目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推动实施石油装备配套园、航天航空装备产业园、园子沟井田、龙源风电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突出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陈仓物流园区、西部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编制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法门寺5A景区创建步伐,推进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建设,积极实施茵香河区域、黄柏塬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开展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增加旅游精品线路。做好北首岭、雍城、周原、九成宫等大遗址保护。三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做大做强猕猴桃、苹果等特色果业,突出抓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人畜饮水等项目。四是抓好新兴产业发展。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电子、轨道交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中国钛谷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研发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五是大力发展建筑业。推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合并重组,促进市级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外地建筑企业在我市落户,放手发展民营建筑企业,年内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户。

  (二)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十八大精神及中省政策,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等领域,抓紧开展重大前期项目的筛选、策划、上报、争取工作。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制度,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二是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初步确定市级重点项目300个,总投资2100亿元,年度投资510亿元。着力抓好宝鸡支线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宝汉高速、关山风电、海螺型材、今麦郎挂面、凯迪生物质发电、海航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进度,大力推动宝石机械工业园、150万吨煤制甲醇一期工程、中铁宝桥扩能改造、农夫山泉饮用水、国核锆材、宝钢气体等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三是加大项目融资工作力度。积极争项目争资金,力争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加大金融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力争年内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区全覆盖,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0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培育消费热点。认真落实好中省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抓好红星美凯龙、巨一时代广场等商贸项目,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0户。继续推动传统消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商务会展等新型消费,稳步提升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全面实施放心粮油全覆盖工程,推广节能、节水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康复等服务机构。配套推进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带薪休假办法。

  (三)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是放宽民间投资范围。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及42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修订完善我市相关政策,确保民间投资增速继续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设立市级公共服务平台。认真清理现行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监测分析、信息引导、决策咨询、行业准入和审核报批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力争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50%

  (四)着力开发重点区域。一是加快麟北煤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麟北煤田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园子沟、招贤、李家河等井田建设,完善园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尽早开展千陇区煤田勘探和开发建设前期工作。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培育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快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认真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完善土地保障、财税支持、环境容量等具体配套政策。三是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积极推进南客站片区建设,加大科技新城建设力度,全力推进茵香河区域综合开发。全面实施蟠龙新区发展规划,大力促进蟠龙新区开发建设。科学编制陆港新区发展规划,加快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审批步伐,加快建设陈仓物流园区。

  (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好2013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细化招商引资措施,年内引进中国或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20户,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二是加强对外贸易。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外贸企业孵化、出口基地创建、国际市场开拓四大工程,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大引进外向型产业和国际战略合作企业,扩大技术设备引进。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交流合作,推进企业境外投资,加快建设全国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三是扩大对外交流。深度对接中原、成渝、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扩大与友好城市的互联互动,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走廊,合办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大型活动。四是积极做好中省国有企业对接。抢抓企业兼并重组机遇,抓紧再谋划一批重大推介和洽谈项目,抓好央企进陕、民企进陕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和推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有效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对接合作项目全程跟踪和服务制度。

  (六)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城镇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连霍高速市区过境段、宝汉高速、绛法高速、宝兰客专、西宝客专、宝麟铁路、西宝北线中线改扩建、212省道和306省道改建、眉麟公路岐山段改扩建等重点交通项目。二是加快关中西部城镇群建设。加速建设和完善中心城区五大组团,大力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交通设施、地下空间开发等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凤翔撤县设区,推进蔡家坡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促进陇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支持高新区、蔡家坡、凤县城乡统筹试点区建设。三是积极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新农村晋星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四是认真落实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实施陇县、麟游、千阳、扶风、太白五个县纳入国家六盘山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加大板块式扶贫开发力度,强力推进“六大扶贫工程”,年内实现7.5万人脱贫。

  (七)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加大国企改革推进力度。全力推进渭河工模具总厂与省电子信息集团重组、秦岭化肥总厂凤翔分厂与西凤集团等企业的改制重组,确保北照集团年内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伟宝粤钢管股份公司实现破产终结。二是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各项政策,争取营改增试点。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稳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努力增加信贷产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推动双推双增工程,抓好红旗民爆、西凤酒等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企业债券发行步伐,积极发行新材料高新技术创投基金,发展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三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县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扎实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文化体制、医药卫生、教育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四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统筹科技资源,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中省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商标战略,建成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国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新建改建幼儿园35所,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加快市教育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开工建设市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建设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加快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全力做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筹备,建成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二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实施一批社区服务中心、应急信息管理平台、人口监管网络平台等社会管理项目,加快市级人口计生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级社会管理示范城市。三是完善大社保“新模式”。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制度,健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抓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养老基础设施项目。四是促进就业创业。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创业示范园区建设,巩固全国创业型城市成果,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五是加强价格监管和市场供应。抓好重要商品的产运销衔接及储备,清理涉企以及民生等领域不合理收费,深入开展教育、医疗、交通等价格和收费检查,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六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2.67万套以上,完善配套设施,确保建设质量,切实做好公平分配和有效入住工作。

  (九)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打造西部绿城。实施“绿色宝鸡”九大工程,加快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关中大地园林化。二是创建国家生态市。继续实施渭河生态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落实关中地区大气联防联控方案,启动空气质量PM2.5监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生产。三是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加快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能力建设、主要污染物治理等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认真抓好餐厨垃圾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制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开展专项督查并严肃追究责任。


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标  名  称

计算单位

2012年实际

2013年计划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一、生产总值

亿元

1409.87

15.1

1650

14.5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143.26

5.7

156

5.5

         第二产业

亿元

932.65

18.7

1118

1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690.61

22.6

845

20

         第三产业

亿元

333.96

9.5

376

1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11.69

30.1

1705

30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75.88

4.4

87

14.65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3

104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09.93

15.6

475.5

16

五、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64.85

26.1

71.7

16(同口径)

六、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7.45

-9.43

8.2

10

七、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0.6

50

0.72

20

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777

15.4

29386

14


宝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标  名  称

计算单位

2012年实际

2013年计划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373

16.3

8479

15

九、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1.人口自然增长率

3.48

5以内

  2.城镇化率

%

45.61

47.5

  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5.8

5

    4.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6

4以内

  5.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

万套

4.5708

3.5

十、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

 

    1.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3.6

-3.5

    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二氧化碳/万元

-3.7

-3.7

    3.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13.18

-3

    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4.19

-2

    5.氨氮排放量

万吨

-4.72

-2.5

    6.氮氧化合物排放量

万吨

-3.09

-5

注:生产总值及其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