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4年为全市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的通知
宝政办发〔2014〕31号 2014年5月12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扶助残疾人工作力度,不断缩小残疾人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政府决定2014年继续为全市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
一、为5万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改善生活状况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投入,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今年在为4.7万1-3级贫困残疾人按月发放50元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1-3级18周岁以下(不含18周岁)的残疾儿童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已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的残疾儿童补贴标准每人每月由50元提高至100元)。“双节”期间,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每人发放500元困难补贴,为1万名1级重度残疾人、500名公益岗位残疾人每人加发100元节日补贴,使广大残疾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实施“残疾人千户万人缩距奔小康工程”,扶助1万名残疾人就业脱贫
大力实施“残疾人千户万人缩距奔小康工程”,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市扶贫、农业、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加大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培训、信息等多方面投入,逐步消除残疾人贫困现象;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扶持掌握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自主创业,不断改善生活状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涉农企业参与,扶助残疾人就业脱贫。组织3000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脱贫创造条件;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增加残疾人公益岗位,安置更多残疾人40-50人员进入公益岗位,保障稳定就业;落实特惠政策,维护福利企业残疾职工权益,支持企业安置更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盲人开办按摩连锁店,免费配发按摩器械和设备,使学有所长的盲人实现自主就业。
三、免费为1万名残疾人配发个性化辅助器具,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
为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本着“保基本、重品质”的方针,不断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的品质。免费装配假肢115例,补贴装配矫形器500例,免费验配助听器300例,为400名重度残疾人免费配发护理生活辅助器具;全年为残疾人发放各类个性化辅助器具10000件,不断满足残疾人辅助器具实际需求。
四、资助1000名残疾人、残疾人子女大中专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深造、完成学业
进一步扩大残疾人教育扶助范围,帮助残疾学生接受教育。在全市范围内,为50名残疾大中专新生发放2000-5000元助学金,为200名残疾人子女大中专学生和550名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少年儿童分别发放1000元和400元助学补助;大力实施宣明会残疾儿童助养项目,为200名残疾儿童每人发放400元助学款。
五、扩大托养范围,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品质建设,不断提升托养服务水平。今年将对30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实施补贴,其中农村2000名,每人补贴600元;城镇1000名,每人补贴1200元。全面加强市级托养中心和各县区托养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品牌。切实做好残疾人集中托养、日间照料等服务工作;依托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努力满足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的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强化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建设,推动全市托养服务工作加快发展。
六、加大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提升康复机构能力建设
继续开展白内障复明、精神病患者救助行动。全年资助25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2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行医疗救助;配合中、省“彩票公益金”、“七彩梦行动计划”、宣明会等儿童康复项目,完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措施,建立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30名贫困聋儿实施人工耳蜗植入,为50名听力残疾儿童免费配戴助听器,为320名脑瘫、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及实施矫治手术,为100名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恢复、改善和补偿其生理功能,综合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效果,健全残疾儿童康复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基层康复机构建设,巩固提升新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站50个。探索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新思路,积极推进金台区、高新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为200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补贴;加强3个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在全市建设2个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康复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推进残疾预防综合试点工作,努力减少残疾发生率
全面实施残疾预防综合试点工作。健全完善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试点工作;在巩固提升残疾儿童筛查、随报、转介服务基础上,启用《宝鸡市残疾报告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实施疾病防治、药物和环境污染致残防御、生产交通事故防控、残疾人康复、宣传教育等残疾预防工作,并建立全市残疾报告登记制度,形成残疾预防综合网络体系,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国家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积累资料,提供经验。
八、强化组织建设,延伸服务功能
健全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保障制度,提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补贴,并为其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实施4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努力扩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发放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减轻残疾人生活负担;扩大残疾人维权案件受理服务范围,发放残疾人维权案件费用补贴;加大经费投入,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的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九、创建“内地与澳门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与港澳地区残疾人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创建“内地与澳门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加大对残疾人文化工作的投入,扶持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建设,依托社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组织残疾人艺术团、秦腔演出团和各县区残疾人演出团队,巡回开展文艺演出;增加视障阅览室设备和服务项目,吸引盲人开展经常性的读书交友活动;办好手语新闻、扶残助残之窗、残疾人之友等栏目,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巩固10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组织女子轮椅篮球、特奥乒乓球、盲人门球、坐式排球队开展集训,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比赛。办好全国残疾人射击锦标赛,积极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展现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举办残疾人相亲交友联谊会,为寻觅知音搭建鹊桥;启动生活照料服务,建立渭滨区等4个重度残疾人心智障碍家政服务中心,为200名智障残疾人发放定位呼叫手机,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扶持市“彩虹桥”助残服务站等10个助残服务机构,动员更多扶残助残志愿者加入助残队伍;引导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开展特色活动,帮助残疾人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募捐助残活动,提升社会助残的能力和效果。
各县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创新服务,密切配合,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使广大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十件实事带来的实惠,为实现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