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会议 > 新闻发布会
【实录】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凤县专场:最美小城的幸福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18 08:45:17
来源: 宝鸡市政务公开办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7月17日上午10时,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凤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宝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焦宝生,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继军、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敏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刚主持。

李刚: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凤县专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凤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宝平先生,请他围绕“最美小城的幸福答卷”这一主题,介绍凤县“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凤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焦宝生先生;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继军先生;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敏女士。

下面,首先请冯宝平县长介绍情况。

冯宝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汇报并交流“十四五”以来,我们凤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凤县县委、凤县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凤县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兼具北国风光与江南烟雨。全县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辖9镇66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8.8万人。近年来,我们持续打造“绿色嘉陵、青色秦岭、红色文化、金色矿藏、银色康养、特色产业、古色栈道”七彩凤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康养百强县。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凤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来宝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绿色振兴、追赶超越”总目标,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深入实施“凤凰计划”,全力以赴优生态、兴产业、扩投资、惠民生。

一是坚定不移促转型,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我们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挖潜力、聚优势、稳增长,成功实现了从“矿业大县”到“生态强县”的蝶变升级。三次产业由“十三五”末的11:57:32转型至6.7:28.5:64.8,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彻底扭转工矿业主导的单一格局,多元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72亿元,年均增长3.72%。“十四五”征程中,我们奋力角逐,累计争取上级资金71.8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74个,引进落地项目246个,汽车内饰产业园等6大项目荣膺宝鸡市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发展根基坚实稳固。

二是全力以赴兴业态,发展势能稳健有力。我们坚持园区引领,外引内育,聚链成群,倾力打造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引擎、四大新兴产业协同并进的现代化产业高地。依托“一区三园”产业布局,成功签引广东博悦体育设施、年产2000吨玻纤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鼎川织业无纺布、干粉脱硫剂等一批产业化项目相继投产,年新增产值约13亿元。阴阳极板、年产百万吨碳酸钙等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用,超顺铸业产能强势跃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技改扩能项目51个,成功建成国家绿色矿山4户、省级绿色矿山6户,全县大中型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66%。成功入选全省唯一、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

三是紧盯特色提质效,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我们以“一椒一麝”为龙头,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建成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2个,凤县花椒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林麝存栏量达到4.4万头,规模较“十三五”翻了一番。高山苹果、冷凉蔬菜直供粤港澳,果蔬年产值突破7亿元大关。中蜂饲养量达9.7万箱,规模居全市第一,荣膺“中华蜜蜂示范县”。全面深化村企联建“三联五帮六带”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近三倍增长,百万强村达22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35元,稳居全市前列。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成功摘得“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两项国字招牌。

四是挖潜培优激活力,文旅效益加速释放。我们深挖红色根脉与生态宝藏,在文旅同质化竞争中破局出圈。精心打造秦岭地质科技展览馆、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灵官峡铁路文化体验区等一批优质场馆、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联合陕甘毗邻县共建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匠心策划4大类13条研学线路,吸引150余家企事业单位挂牌设立研学教育基地,累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超1000批次,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创新打造“雪岭凤县”魅力IP,“秦岭网红小慢车”喜获央媒聚焦,“十五观灯宴”荣登“陕西名宴”,《梦回凤县》《凤飞羌舞》等精品力作广受赞誉,成功举办全国“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及国省级赛事、活动三十余场,荣膺“全国康养旅游百强县”“中国最美红县”“中国康养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旅游百强县”等多项桂冠,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

五是固本强基促提升,城乡融合协同突破。我们坚定践行“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构建县城辐射全域的融合发展新格局。畅通城乡路网大动脉,太凤高速、宝汉高速凤县段胜利通车,彻底终结凤县不通高速历史。G316酒奠梁隧道、柴关岭隧道及5条国省干线改造圆满完成,16个重点公路项目建成通车,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实现“100%”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样板县。聚焦景城融合核心,打通滨江东路等多条断头路,新建、改造城市管网53.9公里,完成56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花十里轻奢酒店建成运营,精心打造20公里嘉陵江城市生态廊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85%,荣获“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六是攻坚提优筑屏障,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我们锚定“美丽凤县”建设目标,铁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护生态、优环境。在全市率先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平台指挥中心,重拳整治“五乱”,新增国土绿化16.31万亩。投资2.77亿元完成尾矿库“一库一策”治理。2021年以来,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8天,较“十三五”增加10天,稳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嘉陵江凤县段荣膺“陕西省幸福河湖”。创新“科学开发+全链消纳”模式,全市首个尾矿库“生态修复+光伏”项目成功落地,大力推广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支持二里河矿业、凯源达矿业等企业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率达33%以上,尾砂矿渣实现变“废”为宝,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七是纾困解难践初心,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财政支出80%以上倾注民生,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众志成城科学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和超百年一遇暴雨洪灾,高效推进复工复产和灾后重建,持续夯实民生保障。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7万余个,“凤县麝工”成功跻身全国唯一特种动物养殖类劳务品牌。双石铺中学迁建、凤县第三小学改建竣工投用,新增学位1100个,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县医院医技楼、县殡仪馆、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医防融合共同体入选全国优秀成果展。留坝至凤县天然气输气管网全线贯通,29个小区、万余户居民即将用上清洁“平价气”。创新构建“七彩凤县”社会治理体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6万件,连续六年蝉联省级“平安县”、勇夺全省首批“平安金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同志们、朋友们,凤县“十四五”以来取得的各项成就都离不开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全县上下的同向同行。五年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无论形势多么复杂,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坚强保证,坚持把加快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制胜法宝,坚持把优良作风作为重要保障,就一定能够在新征程实现新作为!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凤县,诚邀大家到大秦岭的会客厅——七彩凤县,研学旅游、康养旅居。

谢谢大家!

李刚:谢谢冯县长。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日报记者:凤县在“十四五”期间将打造5A级县城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成效显著。那么在推进5A级县城建设中,凤县具体采取了哪些核心举措?这些举措是如何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城市品质的提升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呢?

冯宝平: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凤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焦宝生回答。  

焦宝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打造5A级景区县城,是凤县“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幸福凤县的核心抓手。我们深知,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系着百姓福祉,必须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我县立足《凤县县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凤县县城建设规划》等蓝图,紧密部署,全力推进5A级县城建设。

一是项目强基,功能品质跃升。“十四五”期间我们累计投入资金51.87亿元,集中力量实施了56个城建重点项目。在交通出行方面,打通了2条断头路及金凤佳苑东路铁路涵洞,完成了21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改造,并对县城3大出入口及316国道县城至古羌文化园段进行了综合改造,显著提升了出行便捷性、包容性。在生态环境方面,建成了滨江运动公园,联动嘉陵江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精心打造了集休闲、运动、生态于一体的20公里健康廊道。同时,完成了嘉陵江南北两岸箱涵污水管网改造及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新建及改造污水管道24.7公里、雨水管道22公里,实现了建成区管网全覆盖,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在基础设施方面,留坝至凤县管道天然气项目长输管线全面建成,同步新建城镇燃气管道31.8公里,29个小区接入天然气,惠及用户1万余户,更新老旧管网22公里,构建了更加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此外,县城及部分镇的生活垃圾热解站、县城第二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用,大幅提升了城乡环境治理能力。

二是精细治理,彰显城市魅力。着力提升市容管理品质,打造了6条精细化示范街和1处四星级便民摊点,投入规范运营共享单车300余辆,城市环境秩序井然,成功打造了共享单车管理“凤县典范”。园林绿化方面提档升级,打造了4条精品示范道路,建成了3处口袋公园,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5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4.85%,高标准通过了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复查。环卫管理迈向现代化,持续推进“公厕革命”,重点区域服务全覆盖;城区29条道路全面落实“人工+机械”精细化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达83%,有效抑制扬尘,确保路洁城净;全市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市政管养实现智慧化,创新构建“徒步巡查+精细体检+网格平台”三位一体主动发现机制,实现了市政设施安全运行零事故。

三是聚焦难点,精准优化服务。紧盯“水电气暖、停车不便、物业服务”等民生痛点精准发力。在便民设施方面,新建改建停车场7处,累计新增停车位1269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系统推进了6个小区164户供热管网接入或串改并施工、7个小区166户供气管网接入、17个小区燃气更新改造及1048户居民室内燃气安全装置更换加装工程,提升了居住安全性和便利性。在物业服务提升方面,扎实开展“物业服务提升年”活动,累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126件,根治了79个无物业小区规范化管理难题。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了道路更畅通、公园绿地触手可及、空气更清新、用水用气更安全便捷、停车办事更容易、物业服务更贴心,让凤县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便捷度和幸福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李刚:请继续提问。

华商报记者: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请问“十四五”期间,凤县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具体有哪些好的做法?

冯宝平: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继军回答。

张继军: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乡村治,则百姓安、发展稳。“十四五”期间,凤县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是织密智慧网格,筑牢治理根基。创新实施“一网四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将全县科学划分为176个治理网格,配套建立176个基础微信群,构建起“县级领导包片、网格长牵头、责任单位包段、中心户长包户”的四级责任体系。依托“七彩凤县”社会治理信息平台,通过智慧凤县运营指挥中心实现治理事项“一网统管”,形成“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团队全统筹、服务事项全通办”的数字化治理新格局。这一模式获《陕西日报》专题报道,全市“网格化+信息化”现场会在凤县召开。

二是搭建自治平台,激发基层活力。探索推行“双推五化四提升”基层治理模式,以“农民学习会”为重要载体,围绕党的理论宣讲、实用技术培训、移风易俗等10余项内容开展常态化活动,既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又推动文明乡风深入人心。培育出红花铺镇“百姓说事会”、留凤关镇“关上说事”等特色品牌,累计吸引2.3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农民学习会: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入选陕西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

三是建强志愿队伍,厚植德治土壤。组建由镇村干部、法律工作者、道德模范等构成的“红小凤”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超1万人。这支队伍深入乡村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实践等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出“红小凤‘开讲啦’”、凤州“南岐讲堂”等特色品牌。同时,出台25条彩礼整治措施,建立省级移风易俗观察点,通过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相结合,有效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

四是整合法治资源,守护和谐安宁。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23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成10个县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一村一警一法律明白人”全覆盖。运用矛盾纠纷“三色”预警管理,构建起早发现、早预警、早化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凤县平安建设测评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金鼎”。

李刚:请继续提问。

西部网记者:凤县虽然是山区县,但一直坚持“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的理念,投入很大,也推出了一些新办法,教育发展态势稳步向好。请问凤县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这个理念的?在具体实践中又是如何落实的?

冯宝平: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们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敏回答。

吕敏:谢谢记者朋友对山区孩子未来的关心!凤县是典型的山区小县,常住人口仅8.8万人,却有着7820名在校生。全县60%的小学及幼儿园为百人以下学校,75%的小学生及幼儿集中在县城就学。面对“小县大教育”这一情况,我们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提出“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的理念。“十四五”以来,我们倾注全力,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是创新思路引领,实现教育突破。县委、县政府以 “12345” 工作思路为指引 —— 坚持 “质量立教” 一个导向,抓实 “师资建设、课程改革” 两个抓手,推进 “名师、名校、名校长” 三名引领,筑牢 “好学校、好教师、好课程、好生态” 四好根基,落实 “硬件硬、管理硬、师资硬、质量硬、口碑硬” 五硬要求。同时,开展 “幼教作活、义教作精、高中作优、职教作特” 的 “四作四优” 行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高标规划名校,打造精品名校。整体迁建双石铺中学,是凤县 “用最好的资源办最好学校” 的生动实践。县委、县政府回购优质地块用于建校,邀请知名设计院按照 “5 年领先、10 年不落伍” 的标准进行设计,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改造原双石铺中学校舍设立第三小学,新增学位1100个,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题。

三是深化体制改革,筑牢育人根基。凤县中学·双石铺中学教育通过“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艺体学科特色育人路径,联合开展“三课堂贯通”教学研讨,聚焦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五个一”举措,实现心理疏导全覆盖。同时,推动体育强校建设,凤县中学投资400多万元完成运动场改造,开展激情大课间及校园联赛。多措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李刚: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我们知道凤县的红色场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在“十四五”期间,凤县是如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来撬动经济效益,最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

冯宝平: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继续请凤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焦宝生回答。

焦宝生: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凤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就凤县“红色基因”深厚,是成为“两当兵变”策源地、红军长征过境地、工合运动纪念地、宝成铁路文化体验地和航天传统精神发祥地。2019、2020年先后被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2021年被纳入陕西省革命老根据地。全县共有15处(件)革命文物入选陕西省革命文物名录,为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红色大景区,注入产业振兴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我们实施了凤县革命纪念馆展陈提升,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二期,张家窑苏维埃政权旧址、红二方面军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等一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革命纪念馆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辟了“重走红军路”红色研学线路。全县革命文物、红色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汇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了红色凤县大景区。凤州村、张家窑村双双跻身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在全县乡村设置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11个,串联红色乡村旅游线路5条,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双核驱动。

二是打造德育大课堂,焕发文化振兴新面貌。充分发挥县内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功能,走进村组社区举办诗歌朗诵会、主题演讲、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通过自编自演的快板、小品、三句半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党史、革命故事和党的乡村振兴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宣讲160余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通过红色文化宣讲,勤俭节约、努力奋斗、劳动致富成为群众共识,乡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软实力。

三是带动创业大环境,拓展人才振兴新路径。红色旅游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景区所在地的村民纷纷投身旅游服务行业,地方特色美食吸引游客竞相品尝。苹果、花椒、木耳、核桃等农特产品就地转化为旅游商品。邀请名厨、名师深入乡村免费开展烹饪、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十四五”期间累计参培村民6000余人次。定期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基层党员干部走进红色景区、纪念场馆接受政治轮训,锤炼党性修养,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让乡村振兴基层组织人才沉得下、融得进、干得好,增强了凤县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2024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0640元和17117元,连续三年增长,红色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

李刚: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的发布会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冯宝平县长和三位发布人,感谢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媒体记者朋友们,也感谢所有工作人员。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