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会议 > 新闻发布会
【实录】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陈仓区专场:全力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新城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5-09-02 15:54:04
来源: 宝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8月28日上午10时,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陈仓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小锋,陈仓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高婷,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晓峰,副区长杜石磊,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刚主持。

李刚: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宝鸡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陈仓专场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陈仓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小锋,请他围绕“全力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新城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这一主题,介绍陈仓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陈仓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高婷,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晓峰,副区长杜石磊。

首先请马小锋区长介绍情况。

马小锋: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期间陈仓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陈仓区委、区政府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陈仓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仓区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而闻名,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就出土于我区贾村镇。全区总面积2580平方公里,辖1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陈仓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和来宝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以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突破点,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聚焦“陈仓崛起”总目标,深入实施“一五六八”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强工业、兴商贸、促开放、稳农业、惠民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作以具体介绍:

一是综合实力更加厚实。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加快发展步伐,全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6%。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间投资意愿持续向好,2024年民间投资增速达到63.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2.2%,实现质效双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实效,中车时代提质扩能新基地、大窑饮品智能工厂、青啤优活天然矿泉水、牧原30万头生猪养殖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全省投资体量和装机规模最大的大庄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中国供销宝鸡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苏陕电气电子航空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亚钛新金属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分别达到4.76亿元、28.39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7%和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309元和19645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1.9%和37.7%。

二是工业动能更加强劲。我们坚持“工业强区、实业兴区”,全力把工业基础做牢、工业底盘做大、工业经济做强。全区现有工业企业1327户,规上工业企业198户,形成了涵盖26个工业门类、1500多个产品规格的工业体系。积极实施重点产业链提升三年行动,北方动力发动机、聚和机械智能装备、瑞熙钛业高精度钛合金棒丝材等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钛及钛合金等“五群九链”积厚成势,到2024年底,九条产业链产值达45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更加突出,秦创原(宝鸡陈仓)创新促进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5户,北方风电等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啤酒等3户企业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绿色工厂”,群力电工等3户企业单项产品荣获“陕西工业精品”。陈仓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是消费活力更加兴旺。我们紧紧围绕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思路,全面提升三产活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九龙山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水川进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备库,西镇吴山开园运营,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九龙山旅游公路获评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路”称号。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陈仓民间社火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地社火出访德、英、澳等30多个国家地区;社火脸谱、陈仓泥塑、皮影等非遗文创工艺品产业化快速发展,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魏家崖秦都邑“汧渭之会”遗址入选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对外开放走深走实,区港联动稳步推进,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完成主体工程,港务大道东段建成通车,阳平站被评为中欧班列西安副中心,今年以来宝鸡港中欧班列发行415列,同比增长3倍。会展中心跻身西北地区中型展会优选场馆。商业消费更趋活跃,形成奥莱小镇、青啤文化街区等8个夜间经济区域消费中心,我区获评陕菜美食地标示范区。“节会+”消费活力显现,连年举办青岛啤酒节、九龙山生态马拉松赛、汽车家电博览会等品牌活动赛事,特别是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将在新打造的银杏音乐公园举办第四届宝鸡银杏音乐节,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前来观演出、品美食、赏美景。

四是城市建设更加宜居。我们抢抓宝鸡中心城区“东进”战略机遇,优化完善“三城两区”规划编制,以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城市精细治理行动为抓手,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品质品位齐头并进。“十四五”以来,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空前、面貌变化显著、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4.6%,较“十三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更加坚实步伐。清溪、陈仓、虢镇3座渭河大桥及虢磻路跨陇海铁路桥建成通车,滨河北路、高速路南辅道等11条城市主干道路竣工投用,虢镇大道成为城市最美风景线。东西大街、和平路等19条城市道路完成提升改造,虢亚路、虢磻路、S104省道等21条“瓶颈路”“断头路”实现贯通,“六纵七横”的城市路网基本形成,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新建3个防洪排涝项目,改造3处铁路涵洞泵站。我们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圆满完成了虢镇火车站片区改造任务,累计拆迁12万平方米,历史性地结束了全市最后一片铁路棚户区,虢镇火车站广场全新亮相,车站体育公园建成开放。我们分步分年完成了165个小区477栋老旧住宅楼改造,惠及群众1.83万户。新建停车场16个,新增停车位3130个,有效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扎实开展城市绿荫行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城乡生活垃圾全部纳入收转运体系,成功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五是乡村振兴更加坚实。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十四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3.6万亩,打造“吨粮田”12万亩,适度规模流转实现新跨越,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建成西北地区首个“无人农场”。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相继在我区举办,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区农资供应联盟入选全国农业综合服务商典型案例。周原镇油坊村上榜全国冬油菜旱地轮作模式高产典型案例。积极发展花椒、柴胡、苹果、核桃、中蜂、蔬菜等特色产业,在稳面积、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上下功夫,“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初步显现,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实现双增收,年收入超百万元村11个,超千万元村2个。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实现自来水“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99.8%。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7个,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建立乡村治理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和“五治融合”模式,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六是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巩固秦岭“五乱”整治成果,“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个渭河滩区生态治理工程建成投用,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金陵河幸福河湖项目作为西北地区第一条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水利部成效评估。渭河花海景观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入选生态环境部最美家乡河优秀案例。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8天,同比增加36天,改善幅度全市第一,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陈仓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七是民生福祉更加普惠。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连年保持在80%以上。持续深化“家门口就业”“四市促就业”服务模式,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农村转移就业年均超14万人,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3851人次。农民工诉前维权“133N”工作联动模式、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保镇级全覆盖受到人社部高度肯定。统筹“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中小学平行校建设,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新建扩建实验幼儿园、博悦小学、虢镇小学、茗苑小学等学校14所,增加学位11880个,全区学前教育普惠园占比达98.4%,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考、中考成绩连年攀升,2025年高一新生录取率达到85%,位居全市第一位。两个医共体总院挂牌运行,陈仓医院纳入三级综合医院管理,区中医医院内科综合楼即将投用,3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标准,区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健全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陈仓养护院即将投用,新增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15个普惠性托育机构。全民运动、全民健身、全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建健身步道25公里,常态化开展“万步有约”健走活动,周末篮球联赛、“村BA”等群众体育赛事如火如荼,“15分钟健身圈”实现城区全覆盖。“文化夜市”“戏曲进乡村”“月月有秦腔”、周末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活动异彩纷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继续“干字当头”,奋勇争先,久久为功,全力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新城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鸡新篇章贡献陈仓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朋友们一直以来对陈仓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满怀期待,希望大家能继续把目光投向陈仓,多来陈仓走一走、看一看,用镜头捕捉陈仓发展脉动,用笔触记录陈仓奋进故事。期待各位推出更多展现陈仓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鲜活报道,和我们一同把陈仓的故事讲述得更生动、传播得更深远。

谢谢大家!

李刚:谢谢马区长。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收入和生活。“十四五”期间,陈仓区在稳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小锋: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们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高婷回答。

高婷: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十四五”以来,陈仓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积极落实一系列促就业和惠企利民政策,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十大行动,聚力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全区高质量充分就业展现新局面。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构建就业促进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稳就业促增收工作。成立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金融、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等工作机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形成区委全面领导、部门统筹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搭建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专场招聘洽谈、云端直播带岗、入企走访解困、人力资源输出、政策信息推送等形式,常态化提供就业保障服务。开设“陈仓劳动就业”公众号,直播带岗77期,吸引超过574万人次观看。开展“百人助百企·人社在行动”访企稳岗行动,实现人才、企业、政策三方精准匹配。建成区零工市场、工会就业驿站,15分钟便民就业服务逐步向商圈、小区、乡村辐射延伸。

三是聚焦重点群体,确保就业态势向好。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质、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三项工程”,通过外出转移就业、载体吸纳就业、品牌带动就业、公岗兜底就业等措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稳定,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控在13.8万人以上,城镇年均新增就业6900人以上。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累计发放贴息贷款2.7亿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

四是优化培训模式,提升市场竞争质量。健全完善技能培训工作机制,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1.05万人次参加了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叉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坚持提质扩容并举,严格落实“减免缓降补”政策,落实“千企万户减负稳岗”责任,为1945户市场主体累计减免3257万元。鼓励“三园一区”企业、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释放更多就业岗位,逐步提升城乡就业者工作稳定性,提高收入。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促进养老、失业、工伤参保扩面,以“小社保”护航“大民生”,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持续深化农民工诉前维权133N工作联动、“三官一律”化解机制,全力解决欠薪问题。

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牢牢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定位新使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让就业在陈仓更加可感可及,不断增强城乡群众幸福安全指数。

谢谢大家!

李刚:请继续提问。

群众新闻网记者:陈仓区作为宝鸡“东进”战略的核心区域,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始终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热点。在“十四五”期间,陈仓区通过哪些举措,来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

马小锋: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们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晓峰回答。

王晓峰: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十四五”以来,陈仓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了城市发展新跨越。

一是城市路网不断完善。东西畅南北通的市政路网基本形成。先后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85个,清溪、陈仓等渭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滨河北路、陇海北路等城市东西主干道路建成投用。物流二路、虢亚路等21条“断头路”“瓶颈路”打通,港务大道、东西大街等19条市政道路完成提升改造,市区公交一体化改造完成,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二是城市功能加速拓展。虢镇火车站站前广场、体育运动公园建成投用,动集动车组列车开行,千年虢镇跨入了“动车时代”。建成物流一路等16个停车场,新增停车位3100个。实施虢镇大道东片区等3个排水防涝项目,铺设雨水管网9公里,改造地下雨污排水管网19条30公里。虢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容项目建成投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万吨,周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工运行,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

三是居住环境持续改善。铂悦府、蓝光长岛城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投用,世苑国际等6个“保交楼”项目全部建成,4081套住房全部交付业主。陆港新城小区720套公租房建成分配入住。虢镇中街等127个老旧小区2.6万户燃气管网改造完成,城区5G覆盖率提升至98%,城市生活更加宜居。

四是城市品质显著提升。聚焦主次干道等重点管理区域,设置7处便民摊群点,创建8条示范管理路街,实现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相统一。新建改造公厕14座,新增垃圾收集屋15座、分类亭50座;投运垃圾车255辆。新建改造13个口袋公园街头绿地,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实施渭河滩区生态治理,建设观光走廊,增设健身设施,形成“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景观,城市书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品位得到彰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民生需求,强化项目管理、资金保障,推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为市民创造更加优美、便捷、宜居的城市环境。

谢谢大家!

李刚:请继续提问。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十四五”以来,陈仓区是如何加快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聚焦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马小锋: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们副区长杜石磊回答。

杜石磊: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十四五”以来,陈仓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实际,响应群众期盼,聚焦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目标任务,精准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1358”战略,全区教育工作呈现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网点布局更加优化、队伍素质更加过硬、教学成效全面提质、发展体系更加健全的良好态势。

一是实施队伍建设“雁阵”行动,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健全能上能下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发挥校园长“头雁”效应,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参与率达到15%,激发校长教师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区内教师走教制度,完善骨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十四五”以来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145人、学科带头人15人。

二是实施学生发展“强基”行动,五育并举成效突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三个课堂”,打造科技、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生社团5大类、70多项。建成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所,省市级中小学研学基地4个,打造全市首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三是实施质量建设“振兴”行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出台《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考核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联盟推动陈仓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各学段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创建市级“作业革命”示范校21所,“宝鸡好课堂”示范校6所,建设省级学科课程基地3个。组建组团式教育新联盟14个,教育集团4个,与全国名校自主联盟33个,破解薄弱校发展难题。支持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2%,4名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决赛中获铜奖。深化新高考综合改革,高考成绩稳中有进,中考实现高分段学生和总平均分双提升。

四是实施育人环境“提质”行动,办学“硬实力”全面提升。优化网点布局规划,建立消除“大校额、大班额”长效机制,撤并中小学校20所,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6所。累计投资2.75亿元,实施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改提计划”、操场软化改造和校舍维修项目,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全区教育承载力全面提升。

五是实施家校社会“护苗”行动,协同育人水平持续提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配齐配强专兼职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心理问题逐年下降。推动完善家校社(村)衔接配合机制,建设各级“家长学校”59所。理顺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归口管理机制,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88%。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护苗工作站”建设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陈仓区将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为目标,以实施“三抓三优”行动为抓手,奋力打造教育强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陈仓教育的满意度。

谢谢大家!

李刚: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的发布会就进行到这里。感谢马小锋区长和三位发布人,感谢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媒体记者朋友们,也感谢所有工作人员。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