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
宝文旅函〔2022〕25号 签发人:周保君
市民进: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提案》(第7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57项,市级124项,县级441项。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3473处,其中古遗址2145处,古墓葬741处,石窟寺及石刻84处,古建筑271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25处,其他文物点11处。全市47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国有可移动文物54315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089件/套。
近年来,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网络。先后出台了《宝鸡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纲要》《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定》《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编制了11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完成了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统计和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摸清了文物家底。《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颁布实施。印发了《宝鸡市“十四五”建设区域文化中心规划》《宝鸡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二是遗址公园建设稳步实施。全面推动周原、雍城、九成宫、北首岭、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凤县红光沟旧址等遗址公园建设。编制完成《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秦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北首岭遗址公园规划》《九成宫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经费5.37亿元,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等68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三是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时,累计投资近1.3亿元新建改造3个县级非遗陈列馆(陈仓区、眉县、扶风县),建设凤翔泥塑园、千阳西秦刺绣产业园、秀萍绣庄,陈仓区翟家坡民间社火展览馆以及10余家民间非遗博物馆等。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单位)1家,省级11家,非遗传习所54个,创建6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1家。四是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新增非国有博物馆、社区博物馆7家,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达到34个。全市三级以上博物馆5家。推出了10个原创常设展览和20余个临时展览。印发了《关于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五是博物馆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了10多个高规格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了宝鸡青铜器、玉器、兵器等文物展览,数百余件珍贵文物赴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展出。六是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全市馆藏文物连续实现第36个安全年,田野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全市各级博物馆、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完成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实施安技防工程19个,建成微型消防站15个。加强群防群治,群众文保员突破650余人。文物与公安部门联合,连续多年持续开展“鹰之系列”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七是推动保护传承的守正创新。围绕非遗项目和元素规划了“周秦文化寻根”“历史文化名人”“西府乡村民俗”等5条精品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推出了“云游宝鸡”“抖游宝鸡”“听游宝鸡”“研游宝鸡”4项宣传营销平台。积极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游”等活动,通过亲手绘制一个泥塑、马勺脸谱的体验,激发各年龄层次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浓厚兴趣。近两年,市县非遗展馆、工坊、传习所先后承接开展陕西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和我市中小学“研学游”“非遗普及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500余期,参与学生10万余名。八是努力促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积极“走出去”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先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武汉、成都等多地举办了“非遗神韵∙指尖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2022年6月,承办了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暨首届非遗购物节,邀请全省40余家非遗工坊和项目来宝展示展演,采用“云直播”“非遗好物”云销售、“匠人匠心”云竞技等方式宣传推介非遗项目和产品,线上直播观众达6000余万人。8月,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宝鸡市各旅游区管委会、各县区文旅局联合承办的“看非遗品美食周末度假游宝鸡”2022宝鸡文旅“进街区”“进商圈”西安推广营销活动在西安永兴坊、西安益田假日世界成功举办,对宝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重点宣传展示。
对本提案提出的加强宣传、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等建议,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工作: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以及各类节日节庆为契机,利用宝鸡日报、市电台、市电视台,官方网站、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文物阵地宣传教育作用。发挥文化、文博单位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阵地作用,向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不断推出各类展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创新开展社教活动,让青少年在博物馆、展览馆、保护基地、传习所等专题社教活动中浸入式感受传统习俗、技艺;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
三是助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始终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作为推进文旅融合、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抓手,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近20处文博单位已发展为高A级景区,成为宝鸡旅游新的吸引点和精品景点。下一步,进一步加大文旅融合发展力度,支持秦公一号大墓、李茂贞墓、周公庙等不可移动文物创建高A级景区。同时组织举办好宝鸡文化旅游节、“非遗进景区”“非遗活态展演”“非遗+”旅游商品展销等活动,增强文博单位、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文化内涵和人群聚集效应,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是鼓励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县区文化馆、图书馆、镇街综合文化站以及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积极申报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联系人:侯文波 电话:3263418)
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 宝鸡市文物局
2022年8月17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