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策

宝鸡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2-11-30 15:21:07
来源: 政务信息办

宝政办发〔2012〕120号
2012
年11月30日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抓好安全生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谋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特制定全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关天副中心这个中心,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以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为抓手,着力抓好“三个突出”、“三个加强”,立足防范,扎实工作,全市安全生产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兴安”和“安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明显,安全生产监察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得到落实,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与2005年相比,2010年发生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3.72%和34.49%。二是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与2005年相比,2009年发生较大事故2起,死亡10人,同比分别下降66.67%和54.55%。道路交通重大事故多发势头得到遏制,非煤矿山未发生重大事故。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得到全面治理。2006年至2010年,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火灾等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成效明显,事故总量下降较大,伤亡人数持续减少。四是科技兴安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市区加油站全面推广HAN阻隔防爆技术,非煤矿山企业广泛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所有客运车辆和出租车安装了GPS系统,三等以上大型尾矿库全部实现了在线监控、远程监控,开展了危险源地理位置标注工作,安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安全生产事故仍然较多。

1.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下降幅度趋于平缓。2006年至2010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370 起、死亡1108人,平均每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074起、死亡221.6人。无论与全国还是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的生产安全事故仍呈高发态势,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尚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预防和减少事故起数的难度越来越大,从2006年至2010年,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降幅轨迹均表现为“先快后慢”。

2.重点行业问题突出,事故结构明显变化。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筑等行业的生产安全事故集中,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到全市总量的90%,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尤其明显,每年占到全市事故总量的88%左右。2006年至2010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6年至2009年事故死亡率一直徘徊在12%左右,事故死亡率较高。

3.较大事故仍然多发,直接经济损失较高。五年来,全市共发生较大事故24起,死亡90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特别是前四年,分别发生6起、5起、5起、6起较大事故,2007年还发生了1起重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深刻分析这五年事故发生频率和所属的行业领域,反映出我市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投入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一是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县、乡两级政府的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人员不到位、装备水平低、手段较落后。部分县区和企业对安全生产“两个责任”的认识不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淡漠,安全作业能力有待提高。“三同时”制度尚不健全,安全文化环境仍需改善。

二是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果不明显。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不足,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应急演练未实现长态化、制度化。

三是安全生产投入长期不足。基层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装备落后、经费预算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和基础性理论研究力量薄弱,部分企业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和安全装备。

四是监督管理体制不顺。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安全监管与行政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条块分割”的利益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跨部门的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仍不完善,监管部门的机构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五是职业危害防控体系不健全。部分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范意识淡薄,有关监管部门协调机制、技术鉴定、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监管执法力量和装备明显不足。

二、“十二五” 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思想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宝鸡要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发展,大批新工程、大项目开工建设,建筑、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运输量急速上升,公众聚集场所数量和人口密度将逐渐加大,资源和能源开采、开发企业增多,发达地区的高风险产业不断转入,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压力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社会对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要求更高,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安全监管和安全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着力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有效提升监察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安全投入,大力弘扬安全文化,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全省平均值以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安全监察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三)分类指标: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火灾、农业机械行业死亡人数控制在全省平均值以下。

工矿商贸行业: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道路交通行业:低于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年度递减5%。

消防领域:死亡人数保持稳定。

农业机械领域:死亡人数控制在万台1.6人以下。

特种设备领域: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以下。

三、“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专项治理

1.煤矿: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到2015年煤矿瓦斯抽采率达到25%以上、利用率达到15%以上。制定和落实区域性防突措施。建立健全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隐患排查治理、水害防治技术管理等制度,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全力遏制煤矿水害事故发生。

2.非煤矿山:加大对非法、违法开采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和尾矿库(重点排土场、尾砂场)的监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机械破碎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矿山企业机械化、规范化作业水平;强化矿山企业安全监管、专业技术力量配备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对作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教育,全面提升非煤矿山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3.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运输、储藏等教育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危化品事故灾害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对工艺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改造,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推广HAN阻隔防爆技术,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全面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督促使用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化学制药企业和涉及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吸入性有毒有害气体等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4.烟花爆竹:以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改造升级为重点,切实抓好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工作。积极开展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对新建企业严格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制度,严把烟花爆竹行业准入关。继续加大对烟花爆竹“三超一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治理力度,全力推动烟花爆竹企业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完善烟花爆竹行业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打非”力度,促进烟花爆竹行业健康发展。

5.道路交通:整合现有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辆、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及城市道路等监控平台,建立涵盖道路交通安全各个系统的全市交通运输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多方联动”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各区域、各部门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指示标志牌完善,加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推进城乡安全监管一体化,建立乡级道路交通监管机构,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列入县、乡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

6.消防: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消防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区域消防监控与预警。完善重点区域的消防资源配置。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提高消防队伍装备水平。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各类消防演练。建立社区网格化的火灾隐患排查机制。

7.建设:深入开展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专项整治。健全建设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落实建设施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对建设施工项目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重点工程各项安全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强对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管。

8.农机:强化农机源头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登记率、检验率、持证率;扩大农机安全监管范围,对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作业等环节实施全面、全程安全监管;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提高农机安全监管科技投入;深入开展“平安农机”活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机免费检验、登记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机保险制度,争取财政资金对农机保险费给予补贴,提高农机事故风险应对能力。

9.特种设备: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相关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的宣传力度,构建完善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重点设备及重点行业的特种设备监控。

10.其他: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管。强化铁路沿线安全

管理,完善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防止群体伤亡事故发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规章制度实效

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提高重点行业的安全标准,严格安全许可。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商业保险与工伤保险有机结合,建立全市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健全事故和隐患举报、重大危险源公示等社会监督机制。完善企业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和分级监察机制。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成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安全生产诚信信息采集、发布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激励约束、联合执法、信息共享、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

(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安全生产管理所需人才、资金、装备重点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对参与安全生产的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长态化、专业化、制度化培训,提升基层安全执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健全县(区)、镇(街道办)两级监管机构和以社区、村组为基础的监控网络,重点县(区)在镇(街道办)试行设立安监办或安监所,并确定1-2名专职工作人员,不断推动安全监管向产业园区和乡镇、村组、社区纵深发展。

(四)重视职业危害监管与防治,创造安全健康作业环境

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建立各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健全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与控制,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与康复工作。严格实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制度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危害举报制度,加大职业危害监察执法和事故查处力度。广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防范意识。

(五)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制度、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科技支撑、培训与演练、恢复重建能力等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完善协同反应机制,实现生产安全事故协同监管与应急救援的多方联动。

(六)推进科技兴安,强化技术支撑

继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强化科技进步对安全生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健全技术研发、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司法鉴定、成果转化、制度标准、技术服务等科技支撑平台。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发展。推动劳动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安全宣传标识等安全产业发展。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升政府监管装备的科技含量,为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行网格化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应用,实现监管方式“变检查为监控”的根本性转变。

(七)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察执法能力

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提升监管。研究制定我市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与职业危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开展企业风险等级评价。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机制,将大量基础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交由企业和中介组织负责,实现社会化管理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优化政府监管资源配置,提高监察执法效率。

(八)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全面执行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达标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逐步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九)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

 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等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把普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加强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岗上教育培训。积极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培养一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上的专业人才。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培训,提升专业执法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一)宝鸡市生产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中心建设工程

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市生产安全事故司法鉴定中心(可与省安全技术中心的“司法鉴定中心”合作,建成分中心),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中所需的相关技术鉴定和技术分析工作。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接受委托并独立进行事故鉴定调查或协助事故调查组参与调查,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与行政处理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参考依据,提高事故鉴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技术鉴定实验室,提供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相关技术鉴定和技术分析报告。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健全完善市、县、乡(企业)3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地下矿山救援基地建设,健全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网络。加强我市的危化品事故处置能力。依托省上在我市设立的省级救援中心,尽快建立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升我市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加快推进“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安监、公安、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提升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应急预案制定、培训、演练及完善工作,注重上下级政府之间、行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预案衔接,进一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三)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评估系统建设工程

采用招标形式确定若干专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构,统一对市内不同类型高危企业的行业特性、就业人数、作业场所安全环境、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等信息开展调查分析,进行危险识别,并选取一定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制定“宝鸡市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展企业风险等级评估。

(四)安全生产文化素质建设工程

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和8家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全面培养安全生产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培育注册安全工程师,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水平。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各类培训机构建设,强化培训机构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深入开展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般从业人员的培训,重点抓好对农民工安全培训。健全完善教考分离制度,全面推行计算机考试。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模拟仿真培训系统。

(五)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

    切实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理顺县区安全监管监察体制,积极推动执法重心下移。结合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的实际,按照市上建立执法支队、县(区)建立执法大队的原则,积极组建专门执法队伍,分类办好各类执法资格和专题业务培训班,重点加强新法规、新知识、新技术和现场检查执法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大对安全执法技术装备的投入,配备安全监察监测专用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指挥通讯设备和专用执法交通工具,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安全监管执法。着力推进监管监察方式创新,从防范性执法向服务性执法、从粗放型执法向精细化执法、从单独执法向联合执法转变,进一步提高监管监察执法的水平。

(六)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工程

完善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的责任体系,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加大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积极对矿山采空区、露天矿山边坡区和尾矿库的隐患排查,加快落实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任务。

(七)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将安全社区(包括产业园区)建设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故(事件)预防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全员参与机制、社区应急联动机制和社区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开展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学习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经验,探索安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针对城市、农村和产业园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别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安全社区建设策略,力争在“十二五”末建立1个国家安全社区、3个省级安全社区、5个市级安全社区。

五、“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一)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的协同保障,必须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重要指标、保障措施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市、县两级财政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按照20万人口以上县区每人3元、20万人口以下县区每人5元的标准,提取安排安全专项经费,用于公共隐患治理及安全生产监管,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利用税收、信贷、保费、处罚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重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投入。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基础性建设。

(三)严格市场准入关  

根据各县(区)产业发展规划依法提高企业安全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业、工艺和设备。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施工、建设“三同时”制度,严格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审批。规范并加强安全产品、安全设备及设施、安全中介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

(四)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完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行业和社会监督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建立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估机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行政救济和行政违法行为处罚制度建设,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院校支撑的三方合作机制,输送从业人员走出去接受培训或在我市部分院校增设安全生产急需的专业,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实用人才。强化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般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矿山、建筑和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六)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鼓励支持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发研究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共性、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和创新成果,构建安全发展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各行业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