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具有低碳、环保、节能、便捷等诸多优点,是一项惠及广大普通市民的重大民生项目。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我市城市品位与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已列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一、必要性
1、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促进生态文明的需求。发展宝鸡市公共自行车是城市交通节能、减少碳排放和细颗粒物(PM2.5)、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宝鸡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完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的需求。由于宝鸡市主城区不断向东扩移,城市骨架迅速拉大,致使公交线路分布疏密不均匀,部分线路布设存在盲点,若不能满足其交通需求,将导致选择其它交通方式会引发更多交通问题发生(交通拥堵加剧、摩的横行等管理难题)。同时,由于现有的道路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存在“路窄”、“拥堵”的现象,加之小区的迅速建设,入住率偏低,公交通行成本高,新建道路的开通等均导致公交线路布局出现空白点,市民出行极不方便。因此,在宝鸡市范围内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以环保、低碳、绿色、低成本解决“出行末端”问题,是一项“惠民便民”的重要工程;是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宝鸡市交通整体运行效率,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缓堵保畅的重要环节;对于建设低碳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宝鸡,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美化市容环境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交通方式,会使私人小汽车和私人自 行车保有量减少,有效的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宝鸡市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形象,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引导市民的健身强体意识,提高城市幸福指数的需求。随着宝鸡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推崇,使自行车这种绿色交通工具得到重新青睐,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发展公共自行车将最有效的增强市民体质,避免因为开车出现的交通拥堵现象而产生的不愉快心情,并且也成为助推旅游、健身、增多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举措。
5、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必备条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指标中明确指出:要制定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并经批准实施,建成较为完善的步行、自行车专用道和公用自行车租用系统;同样,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指出:要制订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并经批准实施,建成较为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要达到40%以上。
二、可行性研究
1、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让市民毫无负担地享受公共自行车出行带来的方便、实惠,将自行车出行融入生活,进而成为宝鸡市民践行健康出行、低碳生活的一种自觉,成为市民休闲的一种爱好和享受。
2、公共自行车具有进行短途接驳的优势。相比私家车,自行车可以有效利用公共交通网络资源,结合道路使用面积的富余情况,选择人口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文体中心附近,方便乘坐地铁、公交、客车等的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进行短途接驳。
3、道路条件基本具备。宝鸡市部分道路有非机动车道,具备自行车连续通行的条件;另外部分道路人行道宽度可达到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设要求;部分公交站点也位于非机动车道内侧,为自行车的连续通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技术上已十分成熟。经过杭州、南京、株洲、武汉、太原等国内各大城市经过几年的运营,已经有效的解决运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
5、自然地形条件适合骑行。关于自行车爬坡性能的统计资料显示,无变速档的普通自行车上坡时可爬7%-8%的坡度,但爬坡距离很短;超过2.5%的坡度,上坡困难,下坡危险。在山地或丘陵城市的某些地区,道路设计坡度常大于或等于规范规定的最大纵坡,导致自行车行驶困难。因此,公共自行车系统最适用于平原和缓丘陵城市,不适用于山地或高丘陵城市。所以,宝鸡市部分平坦的地形适合发展公共自行车。
三、功能定位
1、接驳公共交通,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运输体系。公共交通主要服务于较远距离出行,但其车站距离目的地往往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在主城区边缘常常存在公交末端“一公里”的问题,这时公共自行车就可以发挥其灵活、便利的优势,实现门到门服务。
2、服务短距离出行,解决自行车停车和管理的困扰。居民在社区附近上班、休闲、娱乐、购物等活动可使用公共自行车,不仅可节省出行费用,还能解决自己骑车停车难、易丢失的问题。
3、服务大型旅游、休闲景区,构建自然、和谐的交通环境。在大型旅游、休闲景区内布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既给游客提供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又可增添游玩乐趣、促进身心健康。
宝鸡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
一、指导思想
1、整体上坚持以“公共交通体系优先”为理念,以“方便市民出行”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缓堵保畅为目标,为国家公共交通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紧密衔接上位规划。此次规划是《宝鸡市综合交通规划》一个分项的延伸,因此必须与上位规划紧密衔接,同时与《宝鸡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结合实际、科学规划。依托宝鸡市现有的城市道路网布局和城市道路骨架,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的自行车系统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系统。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结合政府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近期规划。
二、规划目标
依托宝鸡市市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无线通讯技术,构建“以服务租赁点为核心,以停保基地为保障,以无线通讯为载体”的与公共交通衔接良好,固移结合、点面结合,管理有序、使用便捷、运转高效,具有西北特色、高品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4、《宝鸡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宝鸡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为中心主城区,与《宝鸡市总体规划》和《宝鸡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规划范围相一致,即西、北至城北高速公路、东至陇海铁路货运南环线联络线和210省道、南至徐兰客运专线和自然山体边缘,总面积约为355平方公里。
五、规划阶段
一期:金台区、渭滨区;
二期:高新区、陈仓区;
三期: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实行城市全覆盖,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