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抢抓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宝鸡市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宝鸡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确立和巩固在经济区内的副中心城市地位,特制订《宝鸡市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10-2020年。
第一章 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及秦岭褶皱带,是西部地区新兴的工贸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东连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北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辖九县三区,总面积18173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8.8%。2008年末人口376万人,占全省的1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1亿元,财政总收入7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0亿元,比2005年均增长71.7%、69.6%和157%,年均增长19.8%、19.2%和37.1%。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居第73位,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西部地区61个城市中分别名列第19位和第23位,在关中天水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中名列3位和第2位,在全省10个地级市中均名列第4位(见表1)。
第一节 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发挥支柱作用
2008年以来,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宝鸡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和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有效推动了“十一五”时期全市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09年,宝鸡市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81.2亿元、491.1亿元、23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9.2%、103.0%和71.5%,年均增长率为6.6%、19.4%、14.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
一、第三次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5年的13.0:55.9:31.1调整为2008年的10.1:61.2:28.7,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9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表明宝鸡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
二、传统工业基础雄厚,优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宝鸡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工业布局的主要城市之一,“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点了宝鸡机床、宝鸡石油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奠定了该地区的工业基础。经过建国60多年的努力,宝鸡已发展成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军工企业为骨干、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西北重要工业基地。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5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2户,大中型企业91户,涵盖38个工业门类,317个生产行业;全部工业增加值35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7亿元,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关中各市前列。全市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机械、铁路装备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以钛、锆、铅、锌为首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以飞行安全设备、传感器、开关设备、纺机纺电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煤、电为核心的能源化工产业,以烟、酒、乳制品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以新型干法水泥、建筑陶瓷、新型环保墙体及屋面材料为主导产品的新型建材产业等六大优势产业,2008年六大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
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批优势产品正在形成
2008年,全市有上市公司5户,产品销售收入100 亿元以上企业4户,10 亿元以上企业13户,1亿元以上企业82户。涌现出陕汽、石油钢管、宝鸡机床、秦川机床、宝钛、石油机械、宝二电、东岭集团、中铁宝桥、宝烟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集团);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拳头产品正在形成,累计有35种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500多种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西凤酒为全国名酒,猴王香烟被评为国烟“四强”,太白酒、华祥方便面、和氏奶粉等20多种食品已成为陕西名牌产品。机床设备、石油钻采、钢管、铁路桥梁道岔、真空开关、心脏起搏器等40多种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80多种工业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前列,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其中钛材产量居全国第一,钢桥梁、铁路道岔居全国第二。
四、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宝鸡市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及零配件、机床工具、铁路及石油装备、电子电器等五大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宝鸡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共引进企业300多家,发展速度连续五年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在西北地区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居第二。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面提速,9个县域工业园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全市园区建设呈现出“两区多园”共同发展的格局。以这些园区为平台,不仅聚集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而且吸纳了众多的配套中小企业,成为带动宝鸡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2009年,宝鸡高新区和经开区合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倍。
第二节 产业发展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宝鸡位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陕、甘、川、宁四省(区)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和新“丝绸之路”的主要支点,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战略地位。陇海、宝成、宝中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是欧亚大陆桥上第四大铁路枢纽,随着西宝客运专线、宝兰客运专线、宝中二线、麟游矿区运煤铁路专线及宝鸡南客站等铁路枢纽工程的建设,铁路大“十字”将形成,铁路客货运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公路交通发达,西宝高速、宝天高速、国道G310、国道G316以及110多条支干线公路连接东西南北,“三纵五横”公路网基本形成,随着宝平高速、宝汉高速以及西宝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宝鸡将形成以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和干线公路“三纵五横一环”为主体,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路网新格局。
二、自然资源丰富
丰富的农业、矿产、景观资源成为宝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宝鸡土地肥沃,气候和地形适合植物成长,在粮食、畜牧、特色林果等农业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油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优质专用小麦等在内的9类优势农产品和包括薯类等在内的12类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带)。宝鸡处于东秦岭、千河—渭河盆地和渭北高原成矿带上,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开发基地—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境内有铁、铜、铅锌、金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硅石、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9种,潜在经济价值达1000亿元以上,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矿产有19种。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宝鸡市已形成了以水泥用灰岩、铅锌、黄金、煤等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此外,宝鸡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南部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汤峪温泉、凤翔县的东湖、陇县的龙门洞,以及芳香寺、玉皇地、南太门、太白庙等殿堂寺庙,风光秀丽,珍禽异兽、奇花古木繁多,是旅游观赏胜地。
三、文化底蕴深厚
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对宝鸡城市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和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佛教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之称,文化积淀深厚。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与宝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周礼》、《周易》、《诗经》,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典故皆出于此。全市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62个,境内还有五丈塬、金台观、钓鱼台、周公庙、大散关、北首岭、东湖等大量历史遗存,有国家等级以上文物数千件,木板年画、刺绣剪纸、皮影社火、泥塑脸谱、木偶草编以及风味小吃等声名远播。
四、要素成本低廉
较为低廉的要素成本构成了宝鸡产业发展的成本比较优势。宝鸡已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试点城市,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比较富余,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区域内土地平坦,征地成本和整理开发费用不高,土地价格低于西安和周边主要城市。宝鸡被称为关中“水龙头”,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渭河、嘉陵江及各级支流300多条,全市水资源年拥有量达到37亿立方米,占关中地区44.8%;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2.4%,为关中地区各市最低。全市共有56个企业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拥有多领域的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丰富,为宝鸡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撑条件。另外,宝鸡市电、煤、气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
五、政策环境优越
宝鸡是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级城市,高开区和经开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作为西部地区,宝鸡市内企业可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同时,为更好地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宝鸡市从多个方面创造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土地、规划、搬迁税费、补贴、奖励等方面对企业投资给予力所能及的政策扶持。
第三节 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宝鸡有条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者。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和突破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我国在继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宝鸡等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势头不减。从政治环境、经济增长、市场潜力、要素成本和劳动力素质等综合因素看,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区的优势依然存在。从国内看,随着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迫切,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西移的速度加快。宝鸡在西部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资源要素价格低廉,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完全具备了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协调的主要战略,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和政策将很快出台,这将给宝鸡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新的历史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继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经济区。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国家将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城镇化、土地利用、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宝鸡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位置,是经济区重点建设的城市,这也为宝鸡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项目安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将继续深入推进,宝鸡市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未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将持续较长一段时期,同时,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将向以深加工和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阶段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都将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强大需求拉动。宝鸡市现有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多数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发展的产业领域,且具备形成产业集聚的较好基础。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10条扩大国内需求的具体措施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在两年内安排1.18万亿元财政资金,带动投资4万亿元,重点用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节能减排以及自主创新等领域。这些投资领域恰好是宝鸡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建设重点,有利于宝鸡争取更多国家投资支持。对于宝鸡这样一个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依靠投资拉动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扩大内需的政策为本地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陕西省实施关中城市群战略和麟北煤田加快开发
陕西省提出要做大做强关中城市群,努力把宝鸡建成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陕西第二大城市。这既是全省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也是省政府重视和支持宝鸡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这种支持的具体表现,陕西省已将宝鸡列入全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对重大交通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从立项、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宝鸡率先发展。目前,麟北煤田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郭家河、丈八井田和150万吨甲醇、50万吨煤基合成油、宝二电二期、大唐热电等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正在或即将开工建设。国家《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把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能源接续基地。麟北煤化工区作为该基地的组成部分,煤田总体规划已于2008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有利于宝鸡市争取国家能源化工项目立项。按照规划,在5年内,麟北煤化工区的煤炭采掘业产能将达到2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推动宝鸡经济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四节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总量不足,本地财力支撑能力较弱
宝鸡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陕西省内的排位也由前几年第3位,下降到目前的第4位。由于经济总量规模不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分别位于西部61个主要城市的第24位和第46位。另外,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635元,仍属于吃饭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对中央和省市财政转移支付依赖性强。由于地方财力不强,加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制约了地方财政对本市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
宝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服务业较为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农业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特色高端农业发展不足。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多,大企业数量少、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服务业不发达,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偏弱。服务体系不完善,商贸、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接待能力弱,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缓慢;金融、保险、信息、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发展滞后;向制造业提供公共研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基本起步较慢。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缺乏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和大型商贸专业市场带动。
三、产业发展层次依然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一方面,多数产业传统、初级产品较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专、精、特、新”优势产品少,很多行业由于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过小,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如在机床行业,大型、高精度、复合机床生产起步较晚,生产规模不够;在有色金属行业,钛加工铸件、大型锻件等生产能力较低,海绵钛生产规模不够大,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虽然不少企业和产品居同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本地配套企业数量较少,配套能力不足,既加大了企业运输成本,又制约产业链在本地的延伸,也制约了产业做强做大。如汽车生产的大量配套产品需要从省外远距离购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20%;石油装备、桥梁等大型装备制造所需的特种钢材均来自省外;高端精密数控机床工具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钛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环节,缺乏企业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合作。
四、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有待提高
宝鸡市共有各类产业园区30多个,多数园区功能定位相近,发展方向雷同,存在同质竞争的现象。主要优势产业大多没有形成专业化集聚生产基地,一些相对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只有不同企业的集聚, 没有关联产业的集群,产业链内部有效的分工和协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县域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特色不突出,发展不平衡,川塬县(区)发展相对较快,山区县发展较为缓慢。
五、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国内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等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风险不断加大,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的倾向也有所显现。国家为此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提出要严格执行环境监管、用地管理、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宝鸡市水泥、铅锌冶炼等部分传统产业和正在积极谋划的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政策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六、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凸显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宝鸡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后备资源有限,部分矿产主要依赖从省外或国外进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有色金属冶炼属于高耗能产业,污染排放较大,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建设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强市,需要宝鸡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宝鸡的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挑战。
第二章 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从宝鸡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条件看,未来10年,将是宝鸡推进产业加快发展、实现跨越追赶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战略功能定位,设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持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强化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群关系,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实现产业跨越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为主线,推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实施“953”发展战略,即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打造九大产业集群;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发展五大重点产业;以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建设三大农业基地。力促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中小企业集约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宝鸡市建设成为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示范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