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宝鸡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致力加压奋进,聚焦追赶超越,认真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一季度宝鸡市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经济运行呈现六大亮点。
一季度,宝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和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79.61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77亿元,增长10.9%。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一季度,宝鸡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速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夏收农作物长势良好,畜牧生产稳定。一季度,猪出栏45.39万头,增长0.5%;牛出栏6.58万头,增长2.9%;羊出栏12.83万只,下降2.5%;家禽出栏317.73万只,增长1.9%。宝鸡市肉类总产量4.92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1.86万吨,增长4.4%;奶类产量12.69万吨,下降2.8%。
(二)工业生产稳中向好
一季度,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4.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完成工业总产值657.58亿元,增长21.9%。从行业看,宝鸡市35个行业大类中,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速超过10%的行业20个,超过20%的行业11个。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倍,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6.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3.8%。重点关注的34个主要工业产品中18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汽车产量增长6.8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66.9%,金属切削工具增长66.1%;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增长61.7%,中成药增长44.2%,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增长30.5%。
(三)投资增速平稳较快
一季度,宝鸡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9.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9.94亿元,增长49.7%;第二产业投资76.68亿元,下降3.2%;第三产业投资223.13亿元,增长22.3%。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0.37亿元,增长46.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6.72万平方米,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30.01万平方米,增长1.4%。
(四)内外贸易保持总体平稳
一季度,宝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9.40亿元,增长10.1%;商品零售169.62亿元,增长14.1%。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4.30亿元,增长17.1%。
1-2月,宝鸡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69亿元,下降26.5%。其中,进口2.12亿元,增长68.7%;出口5.84亿元,下降39%。
(五)金融存贷余额增加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5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1530.26亿元,增长12.0%。各项贷款余额1259.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短期贷款410.71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725.29亿元,增长16.3%。
(六)财政税收快速增长
一季度,宝鸡市财政总收入58.64亿元,增长3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2.79亿元,同口径增长24.1%。宝鸡市财政支出75.65亿元,增长3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5个百分点。
一季度,国税收入42.29亿元,增长62.4%;地税收入9.18亿元,下降14.3%。国地税收入合计51.47亿元,增长4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3.7个百分点。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季度,宝鸡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8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元,增长8.2%。
(八)消费价格运行平稳
3月份宝鸡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下降0.1%。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4%,八大类商品七升一降,其中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3.6%,生活用品及服务业类上涨0.8%,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2.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2%。食品烟酒类下降3.6%。
一季度,宝鸡市农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4%。
二、经济运行呈现六大亮点
(一)第三产业增速创近五年新高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增速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位居各市区第一,同时也创宝鸡市近五年新高。分行业看,增势较好的有批发业、住宿业、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其中批发业增加值增长16.6%;住宿业增长11.1%;金融业增长10.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2%。这四个行业合计拉动第三产业增长7.0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业和建筑业占比持续提高。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9.4%,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比达16.0%,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三)汽车制造业贡献突出
吉利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宝鸡市汽车制造业发展壮大,同时陕汽、法士特等企业生产形势好转。一季度,汽车整车产量较上年增长6.8倍,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87.14亿元,增长1.21倍,已成为宝鸡市第二大行业大类,对宝鸡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0.3%,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8个百分点。
(四)大项目投资比重提升
一季度,宝鸡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4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5.58亿元,增长2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2.9%,比上年同期提高26.1个百分点。
(五)工业效益提升
1-2月,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2.10亿元,增长27.7%;实现利润总额18.70亿元,增长81.6%;亏损企业151户,亏损面22.8%,比上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
(六)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季度,宝鸡市新增市场主体725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675户,增长47.3%;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18.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受工业品价格上涨以及吉利汽车销售带动影响,批发业销售额增长33%,比上年同期提高24.2个百分点;公路和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增长11.6%和10.6%,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幅提升6.0和9.5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关注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回落的问题
宝鸡市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一季度,完成民间投资182.54亿元,仅增长5.3%,增速低于全省3.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13.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76.26亿元,下降1.3%,比上年同期回落15.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民间投资到位资金下降17.5%,工业投资到位资金下降13.2%。
(二)关注部分工业支柱行业生产下降的问题
一季度,宝鸡市烟草制品业完成产值23.98亿元,产值下降1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26.46亿元,下降8.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34.22亿元,下降0.8%,以上三个行业影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0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影响2.21个百分点。此外,宝鸡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等三个行业在煤炭、有色价格上涨因素带动下,产值分别实现57%、27.9%和12.1%的增长,但由于产量下降,增加值分别下降8.5%、1.8%和4.9%,合计拉低宝鸡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
(三)关注工业品出厂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影响
去年下半年开始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一季度宝鸡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8.3%。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62.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上涨47.8%,有色冶金业上涨27.7%,黑色冶金业上涨21.3%。PPI持续上涨,反映出社会供需关系在发生变化,对于激励整体经济回升将产生积极影响,但也要关注由此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对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带来的影响。
四、对下一步经济工作建议
(一)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坚持财政、金融、PPP等综合用力,加强银企对接,增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有序推进“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开工落地,积极谋划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加快项目落地建设进度,集中精力确保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对已开工但未纳入统计的项目要加快手续审批,尽早纳入统计。
(二)有效缓解企业压力,激发工业经济活力
用活、用足、用好企业稳增长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坚定信心、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努力开拓市场;重点分析烟草、建材、黑色冶金等行业生产下降原因,帮助生产下降企业促销稳产;抓住煤炭、钢材、有色等产品价格大幅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同时要加快工业产业项目建设,围绕大型工业项目搞好服务,确保吉利发动机、汽车配套零部件等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消费旅游带动,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繁荣夜间经济,发掘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向多点化和高档化延伸,打造宝鸡多元商业中心;继续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和服务水准,推进大水川、关山草原等生态景区品质再提升;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电商、金融、研发设计、创意等产业发展,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
(四)加快四上企业培育,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激活市场主体,优化企业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为小微企业提供持续发展平台和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其稳定经营、发展壮大为“四上”企业。抓好已建成达产达效的新增企业和“四下”转“四上”单位调查入库工作,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入库纳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