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首页>数据公开>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2012年宝鸡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3-05-16 11:05
来源: 未知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妇女、儿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宝鸡市妇女儿童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妇女儿童事业形势向好
(一)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妇女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2012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跻身全国妇幼30强。宝鸡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8.18%;住院分娩率99.92%,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3%,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产前检查率99.49%,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90.96%
2、计划免疫成绩显著。2012年,宝鸡市1岁儿童卡介苗接种率99.91%、脊灰疫苗接种率99.75%、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99.74%、麻疹疫苗接种率99.63%、乙肝疫苗接种率99.78%、甲肝疫苗接种率99.75%、乙脑疫苗接种率99.64%、流脑疫苗接种率99.65%,以上八率分别比上年都有所增长。
3、儿童健康状况有所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孕期保健质量和儿童膳食结构的提高和改善,2012年宝鸡市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比重减少到1.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提高到93.34%2012年宝鸡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23‰、8.78‰,比上年都有所下降。
(二)妇女儿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12宝鸡市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6所,招生1.33万人,在校学生3.91万人;普通高中57所,招生2.79 万人,在校学生8.73万人;职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所,招生1.97万人,在校学生5.54万人;普通初中160所,招生3.92万人,在校学生12.63万人;普通小学757所,招生3.24万人,在校学生20.39万人。共有幼儿园337所,入园人数5.48万人,在园幼儿9.2万人,其中学前班幼儿3.74万人。宝鸡市2012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1.84%,其中女生为101.75%;小学五年巩固率为100%,其中女生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97%,其中女生为106.3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70%,其中女生为99.5%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数303人,其中女生10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96%,其中女生91.67%。2012年宝鸡市成人识字率96.80%,其中女性94.38%;青壮年文盲率3.10%,女性3.19%。
(三)妇女参政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2年,宝鸡市政协委员中女性75名,占19%;人大代表中女性96名,占25%。地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地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200%,县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县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
妇女参与村(居)民委员会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不断扩大妇女民主参与的渠道,充分落实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鼓励妇女参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选举,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2012年,村民委员会委员中女性比重为22.11%,居民委员会委员中女性比重为75%。为广大妇女平等参与民主管理,谏言献策和施展才华拓展了平台。
(四)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得到加强
宝鸡市开展了把《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了普法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在司法保护方面,各级法院、检察、司法等开展了坚持教育、感化、挽救、预防、矫正相结合的一系列活动。2012年宝鸡市破获强奸案件44起,破获拐卖妇女案件2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起,破获组织、强迫、容留妇女卖淫案件54起。这些案件的破获有效遏制了针对妇女儿童的非法侵害,有力地保障了妇女儿童的权益。
(五)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全面优化
近年来,宝鸡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使宝鸡市妇女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客观环境得到了空前改善。2012年COD排放量4.99万吨,比上年削减4.2%,SO2排放总量4.22万吨,削减13.2%。宝鸡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二级以上天数为315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 86%。宝鸡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污水处理率93.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2%,绿地率38.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
二、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因素
(一)经济稳定增长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2012年宝鸡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2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932.6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333.96亿元,增长9.5%。按常住人口计算,宝鸡市人均生产总值37778元。
(二)财政给力,为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保障
财政投入是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根本保障。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53.9亿元,比上年增加16.4亿元,增长43.7%;医疗卫生经费投入15.8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13.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08亿元,增长3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87亿元,增长5.4%。
 
(三)人口增速趋缓,为提升妇儿身心健康水平营造了良好发展空间
2012年末,宝鸡市常住人口为373.67万人,比2011年的372.72万人,增加0.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63‰,比2011年的9.26‰,提高0.3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15‰,比2011年的5.91‰,提高0.2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8‰,比2011年的3.35‰,上升0.13个千分点。人口的良性低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自然环境的压力,为提升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女性就业仍需政府和全社会给予扶持。2012年宝鸡市就业人员213.8万人,女性103.3万,占比48%,仍低于男性。女职工下岗、再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存在。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妇女就业服务,提高广大妇女的就业技能;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拓宽女性就业渠道,尤显重要。我们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轻工业,以第三产业为重点,不断挖掘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就业潜力。同时,要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实现自主就业,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2、艾滋病病毒感染对妇女、儿童危害仍存隐患。2012年宝鸡市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艾滋病感染人数上升对妇女儿童危害的严峻形势,尤其要重视育龄妇女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增强全面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犯罪行为,降低不安全性行为及血液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几率,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个体上杜绝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病。
3、个别义务教育指标呈反弹之势。2012年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3%,比2011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其中女生为99.27%,比2011年降低了0.73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受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影响,有的农村家长和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思想,过早走上社会,步入打工行列。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要加强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农村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留守儿童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宝鸡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且呈上升趋势。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有90%以上随祖辈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成长中最需要的父爱、母爱缺失,加之监护不力,缺乏科学的照顾、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普遍存在“三差一淡薄”现象。即:身体素质差、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差和法制观念淡薄。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孤僻、胆小,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对集体漠不关心,有的甚至自私、嫉妒、悲观;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道德教育,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能遵守规章制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以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坚决取缔一切安全隐患,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使之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特别是未成年儿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