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紧扣“五个扎实”要求,凝心固本培新,聚力追赶超越,经济运行基础不断稳固,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全年经济增速走势良好,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大关,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保持稳中有进,实现全年经济圆满收官。
一、全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经济增速走势良好。连续三个季度,我市经济增速稳定在8.5%。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9.81亿元,增长8.7%,在全省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的形势下,提速0.2个百分点,增速排关中五市第一,全省第五,比前三季度前进一位。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5.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404.8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599.69亿元,增长8.7%。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粮食总产142.90万吨,虽较上年减产1.9%,但超额完成140万吨的目标任务。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猪出栏下降0.5%,牛、羊、家禽出栏分别增长2.8%、0.6%和1.3%。果业、蔬菜产销平稳增长。全年水果总产量149.40万吨,增长2.8%;蔬菜产量150.17万吨,增长1.5%。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09.85亿元,增长4.6%。
工业生产强力提升。四季度,在招贤煤矿、大华伟业等企业相继投产的带动下,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提升。1-10月、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9.4%,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6.04亿元,增长9.7%,比前三季度提升0.7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96.35亿元,增长26.4%。分行业看,35个行业大类中2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19个行业增速在10%以上。汽车制造业由于吉利汽车同期数计入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86.1%的高速增长,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0.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0%,食品制造业增长14.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7%,铁路、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2%。这五个行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逐季加快。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6.67亿元,增长20.5%,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跨地投资)3746.49亿元,增长20.2%,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2.4、1.9和0.9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1089.18亿元,增长10.3%,投资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基础设施投资1200.23亿元,增长24.5%,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848.03亿元,增长32.7%;生产性服务业投资651.04亿元,增长13.4%。全年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409个,比上年增长36.7%,计划总投资3345.70亿元,本年完成投资1443.70亿元,增长12.8%。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今年以来,银泰购物中心等重点商贸项目建成开业,西府老街、封神演义文化主题游乐园等项目陆续建成投用,消费市场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走高。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3.6%、13.8%和14.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88亿元,增长14.1%,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22.36亿元,增长17.5%。
(二)经济运行基础不断稳固
先行指标走势较好。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89.77亿元,增长17.5%;各项存款余额2608.99亿元,增长10.3%。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1.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
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5433户,增长21.3%。其中,企业8248户,增长26.5%;个体工商户26061户,增长19.4%;农民专业合作社1124户,增长30.6%。全年完成民间投资2229.56亿元,增长19.1%,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6成,达到59.5%。非公经济增加值规模突破千亿元,达到1104.61亿元,占GDP比重50.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坚持贯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地条钢”产能297.6万吨,退出水泥落后产能14万吨,全市10户落后产能企业停产,8户半停产,全年钢材产量下降17.9%;粗钢产量下降85.8%;水泥产量增长0.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增长0.3%,较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存货中产成品下降9.4%。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3.6%,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3.13元,比上年同期降低0.67元。
(三)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进行
产业培育成效显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我市全力打造的五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2017年,汽车制造业在吉利、陕汽、法士特的强势带动下保持快速增长,产值规模达到431.53亿元,增长1.01倍,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2.5%,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全年整车产量19.41万辆,增长2.8倍,其中新能源汽车1.3万辆,增长96.4%。
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累计开发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速铁路检测车等新产品121个,旋翼机、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渭滨互联网产业园、金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宝鸡物流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组建了宝鸡电商联盟,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比2014年翻了三番,达到1648户,各类网店5万多家,直接带动就业8万多人。
“五上”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全年净增“五上”企业29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03户,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25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9户,房地产企业21户。
(四)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财政税收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两百亿元,达到209.49亿元,增长1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08亿元,同口径增长9.7%。财政支出301.59亿元,增长6.6%。全市国、地税收入合计190.23亿元,增长25.4%。其中国税收入149.98亿元,增长38.2%;地税收入40.26亿元,扣除营改增政策影响,同口径增长28.1%。
工业效益持续优化。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3%,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38.0%,提高18.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8.7%,提高0.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80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51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9元,增长9.0%。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3.06:1。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工业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我市大型国有企业较多,新常态下,大型国企面临转型难题,这些大企业支撑下的传统优势行业面临发展瓶颈,增长缓慢,工业转型任务依然艰巨。2017年,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5.8%,烟草制品业下降8.1%,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下降5.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0.4%,这几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三成以上,下拉工业增速1.83个百分点。
(二)产业层级不高竞争优势不强
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人才、资源、资金都是围绕着产业流转,从我市当前产业结构看,基本还以传统产业为主,竞争优势不强。钛及钛合金产业产值规模仅达到500亿元规模,汽车制造业发展虽快,但产值规模不到500亿元,在全国产业大局当中份额还显太小。当前经济已进入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时代,我市在这方面虽有建树但未形成发展优势。
(三)经济结构短板依然没有改善
服务业占比偏低一直是我市经济结构一大短板,2017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7.5%,比2016年下降0.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4.1和14.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是全市建成小康社会监测体系指标之一,如得不到改善将影响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四)交通区位优势弱化
随着西成、兰渝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西北、华北进入西南地区均绕开我市,宝成铁路逐步被边缘化,我市连接西北、沟通西南的交通优势不再,区位优势进一步弱化。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市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诸多方面都会受此影响而竞争力被削弱。
三、下一步经济发展建议
(一)促国企改革推动军民融合加快工业转型
加快国企改革改制,发挥宝鸡军工技术优势,推动军民企业合作,建立和完善军民科技成果交易、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与成果共享。
(二)瞄高端前沿布局新兴产业构筑竞争优势
要立足本地工业基础,及早布局新兴产业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产业,构筑竞争新优势。汽车产业市场容量巨大,且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产业格局还可能重新洗牌,是后各地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围绕我市汽车产业基础增加本地配套,同时依托产业链基础大力引进其他整车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我市要发挥装备制造基础优势,加大研发力度,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以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要依托渭滨区互联网产业园和金台区数据产业园,引进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互联产业。
(三)抓招商引资提升项目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抓好“招商季”活动,紧抓招商不放松,以“现在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产业结构”的思路,加强产业规划和项目谋划,开展精准招商。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条件,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大力提升项目质量。集中精力确保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对已开工但未纳入统计的项目要加快手续审批,尽早纳入统计。
(四)旺旅游消费加快三产发展改善结构短板
大力实施旅游+生态+文化+休闲+美食+体育“5+”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互动、城乡互通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和服务水准,推进大水川、关山草原等生态景区品质再提升。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繁荣夜间经济,提升住宿餐饮业、会展服务业保障水平,增强外来消费吸引力。大力发展影视传媒、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活力。
(五)谋交通规划加快建设落实重塑枢纽地位
为应对交通枢纽地位弱化危机,宝鸡市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意见》,规划了“三横两纵两环”高速公路+宝南巴铁路+城际铁路+机场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这些项目建成,宝鸡的枢纽地位将得到巩固,因此要尽快落实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并随时关注国家整体交通规划发展变化,将我市规划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之中,在政策、资金上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