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首页>数据公开>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2020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发布时间:2021-03-18 14:59
来源: 宝鸡市统计局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聚力“六稳”“六保” 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0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宝鸡市统计局局长  王丽

 

《2020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以下简称《统计公报》),《统计公报》全面展示了2020年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在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宝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六稳”工作加力推进,“六保”任务扎实落实,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活力增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一、疫情防控精准有效,经济运行稳步向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宝鸡市委、市政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采取一系列惠企纾困有效措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6.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增速高于全国、全省1.0和1.1个百分点;在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生产总值下降5.1%的情况下,经济恢复步伐不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20年3月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上半年起扭负为正。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高于全国、全省2.0和3.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全面恢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4%。粮食丰产、果菜增收,粮食、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7.4%、5.3%和5.7%,畜牧业生产实现扭正,增长0.2%,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3%。工业增加值增长4.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1%,总量占工业比重81.7%。建筑业增加值(现价)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四个门类增加值增速在10%以上。

县域经济活力增强。统筹推进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县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158.4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0.9%,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二、高质量有力推进,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新动能蓬勃发展。2020年,宝鸡市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5%,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增长5.9%和5.2%,增速分别高于制造业1.8和1.1个百分点,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5.6%,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4.6%,分别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3和1.3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速,全年增长12.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6.1%,较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6%。其中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增长26.8%。在5G新基建投资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态势显现。在全市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正常水平,全年较上年下降11.3%的情况下,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呈现较快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9.2%。线上商贸业增长加快,积极抵御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冲击,2020年,全市电商销售额314.46亿元,增长7.0%;其中网络零售额62.95亿元,增长28.9%。限上商贸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6.99亿元,增长4.7%。

开发区引领作用加强。突出创新驱动,开发区发展加力提速。全年高新区、港务区、蔡家坡经开区等11个开发区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速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27.8%,较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14.6%。高新区获批省首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港务区编制完成《概念规划》,陆港阳平铁路物流基地一期建成投用,宝鸡综合保税区建设正式通过验收。

三、“六稳”“六保”成效显著,经济运行保障顺畅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扎实有效。全年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制定出台全市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12条措施等,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中下游行业协同稳定发展,涉及民生的工业产品增长较快,乳粉、食用油、小麦粉等分别增长23.9%、18.6%和3.4%。

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成效明显。实施稳就业保就业十大行动,落实社保费“减、免、延、返、缓”政策稳定企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4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75万人,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制定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10条措施”,印发《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汇编》,落实降准政策、释放流动性资金14.09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6.1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9949户,市场主体总数达到25.59万户,增长14.2%。

经济运行要素保障有力。工业用电量稳定增长,2020年,全市工业用电量从6月份开始扭负为正,全年用电量59.23亿千瓦时,增长4.2%,增速较2020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3.3和0.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在10%左右,年末较年初增长13.1%;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从2020年8月份开始扭正,全年增长5.3%。

四、民生保障力度加强,群众获得感全面提升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做好“十大提升行动”“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等重点工作,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市剩余11649户19531个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高质量脱贫,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建档立卡15.6万户54.5万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9元,较上年增长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和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9元,增长8.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和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63:1缩小为2.55:1。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宝鸡”扎实推进,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4人、床位数7.3张,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险标准化先行城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26.59 万套,改善了50多万群众住房条件。

绿色发展力度不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6户企业的25座工业炉窑,完成3户企业工业污染、50户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上年减少12天,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2天,位于汾渭平原和关中城市前列。持续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建设截污管网14.15公里,河道清淤8351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7%,水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关中城市第一。

总体来看,2020年宝鸡市经济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但要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基础仍需加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宝鸡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贯通落实全省“五个扎实”“五项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对照宝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高效率服务企业发展,高标准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