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亮点工作丨陈仓区:推行“三六五”工作法 持续擦亮“‘陈’信办”政务服务品牌

来源:宝鸡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22 15:09

今年以来,陈仓区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牢固树立“称心办事,诚信服务”工作理念,创新推行“三六五”工作法,以全年不打烊模式,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不断擦亮“‘陈’信办”政务服务品牌。

一、“三”措并举,统一标准。打造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对《陕西省行政备案事项清单(征求意见稿)》《陕西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征求意见稿)》等内容进行认真核对,结合陈仓工作实际,对行政许可、行政备案等事项涉及的主管部门、事项名称、实施机关、设定和实施依据等要素进行确认,确保事项同源、统一规范。动态管理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的要求,调整变更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通过持续开展“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主题活动,加大流程优化再造力度,目前陈仓区全程网办率86.51%,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8.06%,即办件占比62.54%,压缩时限80%以上,在不断突破中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优化完善事项办事指南。针对1459项实施清单,制定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办事指南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每月印发通报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办事指南维护管理工作情况,实现了办事指南错误信息归零和动态清零“双零”目标。同时,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内部集中修订158项已承接事项办事指南,持续解决群众“办事困惑”的“痛”点,提升审批事项标准化管理水平,累计印发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2023版)100余本、修订线上办事指南100余条。

二、着眼“六”处,打造规范。着眼于审批服务。严格按照政务服务实施清单为企业群众提供办事服务,杜绝额外增加或变相增加办理环节或申请资料现象发生,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预约服务、帮办代办五项制度。着眼于审管联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加强审管联动工作的通知》,建立联合培训、联合审批、信息双向反馈、部门定期会商四项机制,进一步形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闭环管理、一体服务的审批监管新型工作格局,实现审管有效联动。着眼于中介服务。先后把100余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布,将本级5家中介机构纳入中介超市统一管理,先后通过超市完成各类交易额高达六万余元,有效发挥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功能,加强对中介机构信用监管,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条件、流程、时限等要素。着眼于窗口服务。在区政务服务中心按照无差别为主、分领域为辅的原则设置综合办事窗口2个。同步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业群众提供兜底服务,先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着眼于政务服务“好差评”。持续健全评价、整改、反馈、监督全流程政务服务评价机制,与此同时坚持12345一个号码对外,提供全天候服务,多渠道、全口径接受政务服务诉求,对涉及企业群众不满意的合理诉求,全程跟踪、重点督办,及时回访,全力提升企业群众满意率。着眼于企业服务。以“三个一”工作为抓手,持续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服务,设置“一个窗口”,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集成化;形成“一个套餐”,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高效化;成立“一个专班”,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定制化。今年以来,先后办理电子施工许可证等审批事项30余件。

三、“五”办护航,共促便利。“一件事”高效办。从便利企业、群众办事角度出发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梳理出企业开办、灵活就业、创新创业等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涉及的2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截至目前,已办理600余件。“跨区域事项”拓展办。聚焦企业、群众异地办理的高频事项,主动与山东省惠民县、西安市高陵区、铜川市印台区、安康市汉滨区、汉中市勉县等省内外43个县区签订“跨区域通办”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构建“1+4”工作机制,跨区通办事项达到86项,“跨区通办”朋友圈不断扩大。政务服务“就近办”。结合便利型社区建设,梳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养老服务等52项便民事项进驻镇(街)、村(社区)、虢之先锋党群服务驿站,在各镇街创新推行“敲门办”、“帮办、代办、陪办”三办等服务模式,推动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向群众身边延伸。紧急事项“承诺办+容缺办”。按照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原则,梳理出包含42项可采取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方式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承诺和容缺的具体内容、细化办事方式和事项监管细则,截至目前,共采取承诺+容缺方式为企业群众办理业务65笔。特殊群体“温暖办”。在政务服务大厅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开展延时措施,在区镇(街)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开展延时错时服务、周末延时服务,为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累计为行动不便等群体开展“上门服务”50余次,为因特殊、紧急需要或重大事项提供“预约服务”200余次。